查古籍
白茅根90克(銼)赤芍藥30克 滑石60克 木通60克(銼)子芩45克 葵子60克 亂發(fā)灰45克
上藥搗粗羅為散。
治尿血,水道中痛不可忍。
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白茅根1分,人參(去蘆頭)1分,厚樸(去粗皮,姜制)半兩,香薷1兩(去土)。
上為細(xì)末。
伏熱傷冷,心神煩躁,大渴不止,腸鳴腹痛,不思飲食。
每服2錢,水1盞,加酒半盞,同煎至1盞,水中沉冷服,不拘時(shí)候。
茅根1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分為5服。
食黃,腹中結(jié)燥。
每服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如人行5-7里再服。以利為度。
茅根2兩(銼),秦艽1兩(去苗),犀角屑3分,麥門冬2兩(去心),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黃芩1兩,赤芍藥3分,川樸消1兩。
上為粗散。
心脾熱壅,皮肉面目悉黃,煩躁,小便赤澀。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利為度。
茅根湯
白茅根8兩(生),瞿麥穗4兩,白茯苓4兩,蒲黃1兩,桃膠1兩,滑石1兩,甘草(炙)1兩,紫貝10個(gè)(燒),葵子2兩,人參2兩,石首魚腦骨20個(gè)(燒)。
上銼散。
產(chǎn)后諸淋,無問冷、熱、膏、石、結(jié)氣。
每服4大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燈心20莖,煎至7分,去滓溫服。亦可為末,煎木通湯調(diào)下2錢,如氣壅閉,木通、橘皮煎湯調(diào)下。
茅根3分(銼),人參1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葛根半兩(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1兩,藿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
妊娠嘔逆不食,心煩微渴。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個(gè),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雞冠花、馬藺菜根、柳枝、楓枝、白茅根、生姜、甘草各等分。
吐血。
上(口父)咀,以酒1升半,童便1盞,瓦器濟(jì)固,煮至1升,去滓溫服。
人參、茯神、生地、茅根、車前子、發(fā)灰。
驚氣動(dòng)心,溲赤如血。
人參、茯神定心,治病之本;生地瀉心之火,茅根、車前瀉小腸之火,發(fā)灰止血,治其標(biāo)也。
白茅根3兩(銼),赤芍藥1兩,滑石2兩,木通2兩(銼),子芩1兩半,葵子2兩,亂發(fā)灰1兩半。
尿血,水道中痛不可忍。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
茅根1兩半(銼),赤茯苓1兩,瞿麥1兩,生干地黃1兩,滑石1兩,黃芩1兩。
虛勞小腸熱,小便出血,水道中不利。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茅根2兩,生地黃2兩,生姜1分。
上銼細(xì)和勻。
咳嗽傷肺,唾血。
每服半兩,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茅根2兩(銼),子芩1兩,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赤茯苓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雞蘇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
心肺壅熱,胸膈煩悶,痰逆,不能下食。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食后良久溫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白茅根90克(銼)赤芍藥30克 滑石60克 木通60克(銼)子芩45克 葵子60克 亂發(fā)灰45克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尿血,水道中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楊氏家藏方》卷三:茅根散處方白茅根1分,人參(去蘆頭)1分,厚樸(去粗皮,姜制)半兩,香薷1兩(去土)。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伏熱傷冷,心神煩躁,大渴不止,腸鳴腹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酒半盞,同煎至1盞,水中沉冷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三《圣惠》卷五十五:茅根散處方茅根1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分為5服。
功能主治食黃,腹中結(jié)燥。
用法用量每服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如人行5-7里再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圣惠》卷五十五:茅根散處方茅根2兩(銼),秦艽1兩(去苗),犀角屑3分,麥門冬2兩(去心),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黃芩1兩,赤芍藥3分,川樸消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脾熱壅,皮肉面目悉黃,煩躁,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三因》卷十八:茅根散別名茅根湯
處方白茅根8兩(生),瞿麥穗4兩,白茯苓4兩,蒲黃1兩,桃膠1兩,滑石1兩,甘草(炙)1兩,紫貝10個(gè)(燒),葵子2兩,人參2兩,石首魚腦骨20個(gè)(燒)。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諸淋,無問冷、熱、膏、石、結(jié)氣。
用法用量每服4大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燈心20莖,煎至7分,去滓溫服。亦可為末,煎木通湯調(diào)下2錢,如氣壅閉,木通、橘皮煎湯調(diào)下。
摘錄《三因》卷十八《圣惠》卷七十五:茅根散處方茅根3分(銼),人參1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葛根半兩(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1兩,藿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嘔逆不食,心煩微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個(gè),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普濟(jì)方》卷一八八引《經(jīng)驗(yàn)良方》:茅根散處方雞冠花、馬藺菜根、柳枝、楓枝、白茅根、生姜、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吐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酒1升半,童便1盞,瓦器濟(jì)固,煮至1升,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八引《經(jīng)驗(yàn)良方》《證因方論集要》卷二:茅根散處方人參、茯神、生地、茅根、車前子、發(fā)灰。
功能主治驚氣動(dòng)心,溲赤如血。
各家論述人參、茯神定心,治病之本;生地瀉心之火,茅根、車前瀉小腸之火,發(fā)灰止血,治其標(biāo)也。
摘錄《證因方論集要》卷二《圣惠》卷五十八:茅根散處方白茅根3兩(銼),赤芍藥1兩,滑石2兩,木通2兩(銼),子芩1兩半,葵子2兩,亂發(fā)灰1兩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尿血,水道中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圣惠》卷二十九:茅根散處方茅根1兩半(銼),赤茯苓1兩,瞿麥1兩,生干地黃1兩,滑石1兩,黃芩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小腸熱,小便出血,水道中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六二:茅根散處方茅根2兩,生地黃2兩,生姜1分。
制法上銼細(xì)和勻。
功能主治咳嗽傷肺,唾血。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六二《圣惠》卷五十一:茅根散處方茅根2兩(銼),子芩1兩,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赤茯苓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雞蘇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肺壅熱,胸膈煩悶,痰逆,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食后良久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