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傷寒門

    作者: 張璐

    香蘇散(局方) 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

    香附(姜汁浸。勿炒) 紫蘇莖葉(各二兩) 橘皮(一兩) 甘草(炙。五錢)

    為散。每服半兩。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去滓熱服。暖覆取微汗。日三夜一服。以得汗身涼為度。

    芎蘇散治三時感冒。偏于血分者。

    半夏 茯苓 橘皮 葛根 柴胡 紫蘇 川芎 枳殼 桔梗(等分。) 甘草(炙。減半)

    為散。每服半兩。加姜、棗煎服。取微汗效。 本方去川芎、柴胡加人參、前胡、木香。名參蘇飲。治虛人感冒。偏于氣分者。

    十神湯(局方) 治感冒頭痛。

    麻黃(去節(jié)。泡) 葛根 紫蘇 香附 橘皮 芍藥 川芎(各一錢)白芷 升麻 甘草(炙。各五分) 生姜(五片。) 蔥白(四莖)

    水煎。去滓熱服。取微汗。

    大陷胸丸(玉函) 治結(jié)胸項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

    大黃(八兩) 葶藶(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大陷胸湯(玉函) 治結(jié)胸?zé)釋?。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

    大黃(二兩) 芒硝(三合)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小陷胸湯(玉函) 治小結(jié)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三錢) 半夏(三合。洗) 栝蔞實(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蔥白香豉湯(千金) 治時疫傷寒。三日以內(nèi)。頭痛如破。及溫病初起煩熱。

    蔥白(連須。一握) 香豉(三合)

    上二味。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日三服。秋冬加生姜二兩。 按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

    凡虛人風(fēng)熱。伏氣發(fā)溫。及產(chǎn)后感冒。靡不隨手獲效。與產(chǎn)后痢后用伏龍肝湯丸不殊。既可探?jīng)Q死生。且免招尤取謗。真危證解圍之良劑也。

    加減蔥白香豉湯治三時風(fēng)熱。咳嗽咽喉腫痛。難用葳蕤湯者。用此代之。此即蔥白香豉湯蔥白減半。加葳蕤二錢。白薇、青木香、桔梗各一錢。甘草、薄荷各三分。白蜜三匕。

    葳蕤湯(千金) 治風(fēng)溫自汗身重。及冬溫發(fā)熱咳嗽。

    葳蕤(錢半) 石膏(二錢。碎) 白薇 青木香 麻黃(去節(jié)。泡) 杏仁(去皮尖。碎)甘草(炙。) 獨活 芎 (各一錢)

    上九味。水煎。日三服。(一方。有葛根一錢。) 按千金葳蕤湯乃長沙麻黃升麻湯之變方。

    為冬溫咳嗽咽干痰結(jié)。發(fā)熱自利之專藥。以冬時有非節(jié)之暖。則陽氣不藏。少陰受病。故首推葳蕤之潤燥止咳為君。佐以白薇、青木香苦咸降泄。即春時伏氣發(fā)溫。更感于風(fēng)之證。亦不出此。以葳蕤為少陰厥陰二經(jīng)之向?qū)б?。麻黃為發(fā)汗之重藥。得石膏則有分解寒熱互結(jié)之功。倘病勢較輕。不妨于中裁去麻黃、石膏、獨活、芎 、杏仁等味。合以蔥白、香豉之類。未為不可。如果熱勢紛糾急須開泄者。麻黃、石膏又所必需。在用方者臨病之權(quán)衡耳。

    犀角地黃湯(千金) 治傷寒溫病。一應(yīng)發(fā)汗而不得汗。內(nèi)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nèi)余瘀血。大便血面黃?;蛑须渥魍?。

    犀角 生地黃(酒浸。另搗) 牡丹皮 白芍(等分。)

    上四味。水煎去滓。入地黃。再煎數(shù)沸。濾清服。喜忘如狂。加大黃、黃芩。脈大來遲。腹不滿而自言滿者。加當(dāng)歸、肉桂。吐衄。加藕汁、扁柏、童便。

    豬膚湯(玉函) 治少陰經(jīng)伏熱咽痛。

    豬膚(五兩。 光后以湯泡刮下者。) 水煎。濾去滓。加白蜜、白粉。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黃連阿膠湯(玉函) 治熱傷陰血便紅。

    黃連(二錢五分) 黃芩(一錢。) 芍藥(二錢) 阿膠(三錢) 雞子黃(一枚。生)

    上三味。水煎去滓。入阿膠烊盡小冷。入雞子黃攪勻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玉函) 治誤下痢不止。脈促喘而汗出。

    葛根(半兩。) 黃芩(二錢。) 黃連(三錢) 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先煮葛根。次納諸藥。去滓。分溫再服。

    人中黃散治疙瘩溫。

    人中黃(一兩。) 雄黃 辰砂(各一錢。)

    為散。每服二錢。薄荷、桔梗湯下。日三夜二服。

    導(dǎo)赤瀉心湯治熱傳手少陰。神昏。

    黃連(酒洗) 黃芩(酒洗) 山梔(姜制。炒黑) 滑石(碎) 知母 犀角 甘草(生)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茯神(各一錢)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擘) 燈心(一握)

    水煎熱服。此湯專治傷寒熱傳手少陰心經(jīng)之證。蓋取金匱瀉心湯為主。以其熱在上而不在下。

    病在氣而不在血。故于本方裁去大黃。易入山梔以清包絡(luò)之熱。知母、犀角以解肺胃之煩。人參、麥冬、甘草、茯神以安君主之神?;癁閷?dǎo)赤之向?qū)?。姜、棗為散火之間使。用犀角者。即導(dǎo)赤散中之地黃。用滑石者。即導(dǎo)赤散中之木通。雖無導(dǎo)赤散中藥味。而導(dǎo)赤散之功效備其中矣。嘗見時師畏人參助火。除去不用。此與驅(qū)饑疲而御大敵何異哉。

    桂枝湯(方祖) 麻黃湯(方祖) 大青龍湯(麻黃湯下) 五苓散(方祖) 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黃龍湯(小承氣湯下) 小承氣湯(方祖。) 小柴胡湯(方祖) 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半夏瀉心湯(方祖)大黃黃連瀉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 附子瀉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 梔子豉湯(方祖) 枳實梔子豉湯(梔子豉湯下)四逆湯(方祖) 當(dāng)歸四逆湯(桂枝湯下) 白通湯(四逆湯下) 通脈四逆湯(四逆湯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 越婢湯(麻黃湯下) 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 黃芩湯(桂枝湯下) 白虎湯(方祖)涼膈散(方祖) 雙解散(涼膈散下) 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 三黃石膏湯(伊芳尹三黃湯下) 三黃梔子豉湯(伊芳尹三黃湯下)清熱解毒湯(白虎湯下) 人中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下) 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干姜人參半夏丸(理中湯下)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 附子湯(術(shù)附湯下) 回陽返本湯(四逆湯下)生地黃黃連湯(四物湯下) 生脈散(方祖)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