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國生物制品規(guī)程》 費休(K.Fischer)氏水分測定法

    1 試劑

    1.1 無水吡啶

    取吡啶200ml,置干燥的蒸餾瓶中,加苯40ml,加熱蒸餾,收集114~116℃蒸餾出的吡啶,含水量應在0.1%以下。

    1.2 無水甲醇

    取甲醇1000ml,于干燥蒸餾瓶中,加金屬鎂約15g與二氯化汞0.4g(或碘0.5g)回流2~4小時,然后蒸餾(蒸餾儀器均需干燥),收集64~65℃蒸餾出的甲醇,含水量應在0.05%以下。

    1.3 二氧化硫

    工業(yè)用,如無二氧化硫可用硫酸及亞硫酸鈉配制。

    Na2SO3+H2SO4→Na2SO4+H2SO3

    H2SO3→H2O+SO2

    按此反應根據(jù)SO2之需要量計算亞硫酸鈉及硫酸之用量,將亞硫酸鈉置于瓶中,加少量水,緩緩加入硫酸,將生成之二氧化硫通過濃硫酸洗氣瓶,再通入費休氏試劑瓶中。

    1.4 費休氏試劑

    取干燥的1000ml玻璃容器,加入碘42.33g與無水吡啶133.3ml,加塞,振搖至碘全部溶解后,加無水甲醇333.3ml,稱定重量,將此瓶置冰浴中,用密閉裝置導入經(jīng)濃硫酸洗氣瓶脫水的二氧化硫直至重量增加32g為止,密封避光保存。

    1.5 標準水的制備與標化

    1.5.1 制備

    于干燥無水的50ml容量瓶中,精密稱取0.4g左右雙蒸水,用無水甲醇稀釋至刻度,密封保存。

    1.5.2 標化

    精密量取標準水1ml與制備標準水用的無水甲醇5ml分別置于干燥帶塞的玻瓶中,用費休氏試劑滴定至溶液呈棕黃色。

    1.5.3 計算

    稱取水重為Amg。

    1ml標準水所需費休氏試劑為Bml。

    5ml無水甲醇所需費休氏試劑為Cml。

    每ml費休氏試劑相當于水的mg數(shù)為N=A/50 / B-C/5

    1ml標準水之含水量(mg)=N×B

    2 操作

    2.1 精密稱取干燥制品0.1~0.5g于干燥帶塞的玻瓶中,加無水甲醇5ml(按取樣量情況可酌情減少甲醇加量),不斷振搖,用費休氏試劑滴定至棕黃色,經(jīng)振搖1分鐘不退色,即為終點。同時取無水甲醇5ml作空白試驗。

    2.2 費休氏試劑標化

    精密量取標準水1ml于干燥帶塞的玻瓶中,用費休氏試劑滴定至終點。

    1ml標準水含水量(mg)

    費休氏試劑效價N= ────────────

    費休氏試劑滴定數(shù)

    3 計算

    (樣品滴定數(shù)-空白滴定數(shù))×N1

    樣品水分含量%(g/g)= ────────────────×──

    樣品重量 10

    附注

    1.配制試劑及測定樣品用的全部儀器均應干燥至無水。

    2.布氏菌病活菌苗及鼠疫活菌苗等制品能在費休氏試劑中溶解,可不用加無水甲醇提取。

    3.空氣中濕度大,對水分測定有影響,取樣時應備有防濕裝置。相對濕度應30%以下。

    4.有條件可采用卡氏水分測定儀測定。

    5.如樣品中含有干擾物質(zhì),可采用五氧化二磷真空低溫干燥法測定。

    5.1 試劑

    五氧化二磷(工業(yè)用)。

    5.2 操作

    取制品0.2~1.0g置于已干燥至恒重的稱量瓶中,加蓋,精確稱定重量(稱量瓶中樣品厚度應在5mm以下),放入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打開瓶蓋,于60℃將干燥器抽真空至133Pa以下,干燥至恒重。干燥完畢應緩慢通入經(jīng)濃硫酸脫水的干燥空氣。

    5.3 計算

    樣品水分含量%(g/g)=干燥失重/樣品重量×100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
  • 作者:
    錢峻
  •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