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石榴花

    《全國中草藥匯編》:石榴花拼音注音Shí Liu Huā來源

    石榴科石榴屬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以入藥。夏秋采,曬干。

    性味

    酸、澀,溫。

    功能主治

    收斂止瀉,殺蟲。用于吐血,衄血;外用治中耳炎。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研粉,用適量吹耳內(nèi)。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石榴花拼音注音Shí Liu Huā別名

    榴花(《海上集驗方》),酸石榴花(《圣濟總錄》)。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石榴科植物石榴花蕾。

    原形態(tài)

    形態(tài)詳"石榴皮"條。

    性味

    《得配本草》:"酸澀,平。"

    功能主治

    治鼻衄,中耳炎,創(chuàng)傷出血。

    ①《分類草藥性》:"治吐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紅崩白帶。湯火傷,研末,香油調(diào)涂。"

    ②《福建民間草藥》:"治齒痛,水煎代茶常服。"

    ③《野生藥植圖說》:"治中耳發(fā)炎,防止流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方

    ①治鼻衄不止:酸石榴花一分,黃蜀葵花一錢。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不拘時候溫服。(《圣濟總錄》二花散)

    ②治鼻血石榴花適量,研末,每次用一分,吹入鼻孔。(《貴州草藥》)

    ③治九竅出血:石榴花,揉塞之。(《綱目》)

    ④治金瘡刀斧傷破血流: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搗末,取少許敷上。(《海上集驗方》)

    ⑤治肺癰:石榴花、牛膝各二錢,銀花藤五錢,百部三錢,白及、冰糖各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⑥治中耳炎:石榴花,瓦上焙干,加冰片少許,研細,吹耳內(nèi)。(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石榴花拼音注音Shí Liu Huā別名

    榴花、酸石榴花

    英文名Pomegranate Flower出處

    出自《本草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unica granatum L.

    采收和儲藏:5月開花時采收,鮮用或烘干。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通常3-5m,稀達10m。枝頂常成尖銳尖長刺,幼枝有棱角,無毛,老枝近圓柱形。葉對生或簇生;葉柄短;葉片長圓圓狀披針形,紙質(zhì),長2-9cm,寬1-1.8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漸狹,全緣,上面光亮;側(cè)脈稍細密?;?-5朵生枝頂;花梗長2-3mm;花徑約3cm;萼筒鐘狀,長2-3cm,通常紅色或淡黃色,6裂,裂片略外展,卵狀三角形,外面近頂端有一黃綠以腺體,邊緣有小乳突;花瓣6,紅色、黃色或白色,與萼片互生,倒卵形,長1.5-3cm,寬1-2cm,先端圓鈍;雄蕊多數(shù),著生于萼管中部,花藥球形,花絲細短;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直徑5-12cm,通常淡黃褐色、淡黃綠色或帶紅色,果皮肥厚,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種子多數(shù),鈍角形,紅色至乳白色?;ㄆ?-6月。果期7-8月。

    性味

    味酸;澀;性平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主衄血;吐血;外傷出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紅崩白帶;中耳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吐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紅崩白帶。湯火傷,研末,香油調(diào)涂。

    2.《福建民間草藥》:治齒痛,水煎代茶常服。

    3.《野生藥植圖說》:治中耳發(fā)炎,防止流膿。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連錢草、活血丹、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echoma biondiana (D......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方形或長方卵形,長9~11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