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山橘葉

    《中藥大辭典》:山橘葉拼音注音Shān Jú Yè別名

    金豆葉(《廣東中藥》)。

    出處

    《本草求原》

    來(lái)源

    為蕓香科植物山橘。全年可采,曬干。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果園。分布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等地。產(chǎn)廣東。

    原形態(tài)

    山橘(《本草求原》),又名:山橘子(《嶺表錄異》),金橘、山金柑(《橘錄》),山金橘(《綱目》)。

    有刺灌木。枝細(xì)小,嫩時(shí)有棱。葉片卵狀橢圓形,長(zhǎng)4~9厘米,通常4~6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或圓而微凹,稀為鈍而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全緣或稀具不明顯的細(xì)齒;葉柄翅極狹,或幾不具翅。單花腋生,稀為2~3花集生;花細(xì)?。惠嗥?,細(xì)??;花被5,闊長(zhǎng)圓形;雄蕊20,合生成幾束,較花被短;花梗與于房等長(zhǎng)或稍短,柱頭頭狀,子房近球形,3~4室。果實(shí)圓形或扁圓形,直徑1~1.5厘米,暗黃色而微帶朱紅色,果皮平滑。種子長(zhǎng)圓形,平滑?;ㄆ谙募?。

    性狀

    干燥葉呈長(zhǎng)橢圓形至矩圓形,或倒卵形,長(zhǎng)4~8厘米,寬2~3厘米,稍革質(zhì);羽狀脈,主脈葉背凸出,兩面禿凈,下面黃綠色,上面暗綠色或棕綠色。對(duì)光視之,密布透明之腺點(diǎn)。有時(shí)帶有部分嫩枝。氣微香。

    性味

    《本草求原》:"辛,溫。"

    功能主治

    ①《本草求原》:"祛風(fēng),散瘀生新,敷跌打,止燥嗽(同豬粉腸)。"

    ②《廣東中藥》:"治感冒咳嗽,百日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橘葉拼音注音Shān Jú Yè別名

    金豆葉。

    英文名Leaf of Hongkong Kumquat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山橘Fortunella hindsii (Champ.)Swingle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Fortunella hindsii (Champ.)Swingle [Sclerostylis hindsii Champ.]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栽培于果圃。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山橘 有刺灌木,高1-3m。核細(xì)瘦,嫩時(shí)有棱。單葉互生;箭葉柄極狹或幾無(wú);葉片卵狀橢圓形,長(zhǎng)4-9cm,寬1.5-4cm,先端鈍圓而微凹,稀為鈍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全緣或稀具不明顯的細(xì)鈍齒,上面深綠色,光亮,側(cè)脈隱約可見(jiàn),下面略呈灰青色,稍革質(zhì)。單花腋生,稀2-3朵簇生;萼片5,細(xì)小;花瓣5,寬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6mm;雄蕊20,不同程度合生成若干束,較花瓣短;花柱約與子房等長(zhǎng)或稍短,子房上位,近圓球形,3-4室。漿果圓形或扁圓形,直徑1-1.5cm,橙黃而帶紅色,果皮平滑。種子長(zhǎng)橢圓形,平滑。花期4-7月,果期11-1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葉呈長(zhǎng)橢圓形至矩圓形,或倒卵形,長(zhǎng)4-8cm,寬2-3cm,稍革質(zhì),羽狀脈,主脈葉背凸出,兩面禿凈,下面黃綠色,上面暗綠色至棕綠色。對(duì)光視之,密布透明之腺點(diǎn)。有時(shí)帶有部分嫩枝。氣微香。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宣肺;止咳;散瘀消腫。主感冒咳嗽;百日咳;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祛風(fēng),散瘀生新,敷跌打,止燥嗽(同豬粉腸)。2.《廣東中藥》:治感冒咳嗽,百日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扁青拼音注音Biǎn Qīnɡ別名白青(《本經(jīng)》),碧青(《唐本草》),石青,大青(《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lái)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原形態(tài)產(chǎn)于銅礦氧化帶中。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或板狀。通常星粒狀、腎狀、散射狀、土狀等......
  • 別名扛棺回來(lái)源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葉入藥。隨時(shí)可采,曬干,一般鮮用。性味微酸、澀,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種毒蛇咬傷及跌打損傷。用法用量1~2兩,搗爛取汁沖白酒內(nèi)服......
  • 《中藥大辭典》:報(bào)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別名橡只瑪爾布(藏名)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來(lái)源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條紋報(bào)春的花朵。6~8月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分布西南及西藏、內(nèi)蒙古、新疆。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抱樹蓮拼音注音Bào Shù Lián別名抱石蓮、瓜子菜、飛蓮草來(lái)源蕨類水龍骨科抱樹蓮屬植物抱樹蓮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L.) Pre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甘......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別名小黃藥、小迷馬樁、迷馬樁棵、小克麻、巴掌葉、肯麻尖來(lái)源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四川黃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藥。秋末采收,洗凈切碎,曬干備用。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