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酸在十二指腸潰瘍形成中占重要位置。近年來,隨著Marshall和Warren于1983年對幽門螺桿菌的成功分離,大量研究資料證明該菌與十二指腸潰瘍病密切相關。本文旨在通過雷尼替丁和抗菌藥物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十二指腸潰瘍病治療效果的比較,進一步評估酸和該菌在潰瘍形成中的重要性。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經(jīng)內(nèi)鏡檢查確診為活動性十二指腸潰瘍病的門診病人90例(潰瘍直徑>0.3cm),全部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其中男65例,女25例。年齡20歲~60歲,平均28歲。全部病例均無潰瘍病并發(fā)癥,亦無肝、腎、心、肺等內(nèi)科疾病,女性病例無妊娠及哺乳。全部病例隨機分為下列5個治療組:①雷尼替丁,150mg清晨和睡前各1次;②慶大霉素,40mg,每日3次;③土霉素500mg,每日3次;④呋喃唑酮,100mg,每日3次;⑤黃連素,300mg,每日3次。均為口服用藥。各組病例性別、年齡、病史長短、潰瘍大小、疼痛程度及吸煙與否等無顯著差異,各組用藥均10d為1療程,中間休息4d共3個療程,療程結束后3d內(nèi)重復內(nèi)鏡及胃粘膜活組織檢查,觀察幽門螺桿菌清除、潰瘍愈合、胃竇炎減輕和胃竇活動性炎癥消失情況。
1.2 方法
組織學檢查:活檢標本用10%甲醛固定。切片用蘇木精和伊紅染色。胃炎的組織學分級系根據(jù)單核細胞(慢性胃炎)和多形核白細胞(活動性胃炎)的存在情況決定。①慢性胃炎:0級,無單核細胞浸潤;Ⅰ級,偶見炎性細胞,灶狀分布,單核細胞非普遍融合;Ⅱ級,炎性細胞介于Ⅰ級和Ⅲ級之間;Ⅲ級,大量單核細胞浸潤,遍布全片,伴淋巴濾泡形成。經(jīng)治療后組織學改變自Ⅲ級或Ⅱ級到Ⅰ級,認為炎癥減輕。②組織切片檢查幽門螺桿菌:采用Wartnin-Starry銀染色。分級標準:0級,未見細菌;Ⅰ級,偶見細菌,但非每一高倍視野均能見到;Ⅱ級,細菌數(shù)目介于Ⅰ級和Ⅲ級之間;Ⅲ級,所有視野均見大量細菌,通常融合,并覆蓋整個粘膜面。③細菌培養(yǎng):將胃粘膜活組織研碎,于2h內(nèi)接種于加有萬古霉素,二性霉素和甲氧芐氨嘧啶的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在37°C和微需氧條件下培養(yǎng)4d~7d。如7d后培養(yǎng)基上仍無細菌生長,則認為陰性。④尿素酶試驗:采用三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尿素酶試劑盒進行檢查,陰性者則認為無菌定居。上述3項微生物學檢查均為陰性,方判斷為幽門螺桿菌被清除。
統(tǒng)計學處理 成對數(shù)值用X2檢驗
2 結果
經(jīng)短期雷尼替丁和抗菌藥物治療后,各組病人的潰瘍均不同程度的愈合,但雷尼替丁組的潰瘍愈合率顯著高于各個抗菌藥物組,而雷尼替丁組的幽門螺桿菌清除、胃竇炎減輕和胃竇活動性炎癥消失卻大大低于各個抗菌藥物組(表1,表2)。
表1 十二指腸潰瘍愈合和幽門螺桿菌清除情況
aP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酸在十二指腸潰瘍形成中占重要位置。近年來,隨著Marshall和Warren于1983年對幽門螺桿菌的成功分離,大量研究資料證明該菌與十二指腸潰瘍病密切相關。本文旨在通過雷尼替丁和抗菌藥物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十二指腸潰瘍病治療效果的比較,進一步評估酸和該菌在潰瘍形成中的重要性。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經(jīng)內(nèi)鏡檢查確診為活動性十二指腸潰瘍病的門診病人90例(潰瘍直徑>0.3cm),全部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其中男65例,女25例。年齡20歲~60歲,平均28歲。全部病例均無潰瘍病并發(fā)癥,亦無肝、腎、心、肺等內(nèi)科疾病,女性病例無妊娠及哺乳。全部病例隨機分為下列5個治療組:①雷尼替丁,150mg清晨和睡前各1次;②慶大霉素,40mg,每日3次;③土霉素500mg,每日3次;④呋喃唑酮,100mg,每日3次;⑤黃連素,300mg,每日3次。均為口服用藥。各組病例性別、年齡、病史長短、潰瘍大小、疼痛程度及吸煙與否等無顯著差異,各組用藥均10d為1療程,中間休息4d共3個療程,療程結束后3d內(nèi)重復內(nèi)鏡及胃粘膜活組織檢查,觀察幽門螺桿菌清除、潰瘍愈合、胃竇炎減輕和胃竇活動性炎癥消失情況。
1.2 方法
組織學檢查:活檢標本用10%甲醛固定。切片用蘇木精和伊紅染色。胃炎的組織學分級系根據(jù)單核細胞(慢性胃炎)和多形核白細胞(活動性胃炎)的存在情況決定。①慢性胃炎:0級,無單核細胞浸潤;Ⅰ級,偶見炎性細胞,灶狀分布,單核細胞非普遍融合;Ⅱ級,炎性細胞介于Ⅰ級和Ⅲ級之間;Ⅲ級,大量單核細胞浸潤,遍布全片,伴淋巴濾泡形成。經(jīng)治療后組織學改變自Ⅲ級或Ⅱ級到Ⅰ級,認為炎癥減輕。②組織切片檢查幽門螺桿菌:采用Wartnin-Starry銀染色。分級標準:0級,未見細菌;Ⅰ級,偶見細菌,但非每一高倍視野均能見到;Ⅱ級,細菌數(shù)目介于Ⅰ級和Ⅲ級之間;Ⅲ級,所有視野均見大量細菌,通常融合,并覆蓋整個粘膜面。③細菌培養(yǎng):將胃粘膜活組織研碎,于2h內(nèi)接種于加有萬古霉素,二性霉素和甲氧芐氨嘧啶的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在37°C和微需氧條件下培養(yǎng)4d~7d。如7d后培養(yǎng)基上仍無細菌生長,則認為陰性。④尿素酶試驗:采用三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尿素酶試劑盒進行檢查,陰性者則認為無菌定居。上述3項微生物學檢查均為陰性,方判斷為幽門螺桿菌被清除。
統(tǒng)計學處理 成對數(shù)值用X2檢驗
2 結果
經(jīng)短期雷尼替丁和抗菌藥物治療后,各組病人的潰瘍均不同程度的愈合,但雷尼替丁組的潰瘍愈合率顯著高于各個抗菌藥物組,而雷尼替丁組的幽門螺桿菌清除、胃竇炎減輕和胃竇活動性炎癥消失卻大大低于各個抗菌藥物組(表1,表2)。
表1 十二指腸潰瘍愈合和幽門螺桿菌清除情況
組別例數(shù)潰瘍愈合幽門螺桿菌清除例數(shù)百分數(shù)(%)例數(shù)百分數(shù)(%)雷尼替丁30299713慶大霉素151067a960b土霉素15853a640b呋喃唑酮15960a853b黃連素15960a853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