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病因?qū)W由博返約
自唐代至北宋數(shù)百年間的醫(yī)書,論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襲《諸病源候論》之說。南宋時期的醫(yī)家陳無擇另辟路徑,他對歷代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的病因?qū)W內(nèi)容進行高度概括,使病因?qū)W理論獲得了由博返約的發(fā)展,打破了數(shù)百年來病因?qū)W停滯不前的局面,他強調(diào):
“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jīng)絡流入,內(nèi)合于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fā),外形于肢體,為內(nèi)所因。其如飲食饑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遞,乃至虎狼毒蟲、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外因。”
在這里,陳無擇按照病因的來源、致病過程等將所有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外因,指氣候因素,即六淫,也包括疫癘之氣;內(nèi)因,指情志因素,即七情;不內(nèi)外因,指內(nèi)因和外因之外的所有因素,包括不適當?shù)娘嬍场诶?、房事、外傷、事故等等。這種歸納概括了各類病因的性質(zhì),對于病因?qū)W理論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成為后世醫(yī)學進行病因分類的依據(jù)。
(二)診斷學上的創(chuàng)新
脈診在宋代有重要進步,產(chǎn)生了幾部脈學或以脈學為主的診斷學專著,如崔嘉彥的《脈訣》、劉開的《脈訣》和施發(fā)的《察病指南》等,這些著作為普及和發(fā)展脈學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南宋醫(yī)家崔嘉彥所撰《脈訣》(又稱《崔氏脈訣》、《崔真人脈決》、《紫虛脈訣》)是一部以四言歌訣形式寫成的普及性脈學專著。它以通俗簡捷的文筆闡述了脈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寸口診脈的生理學基礎,寸口分部及其常脈,寸口各部之脈所主臟腑和軀體部位,遲、數(shù)、浮、沉四種基本脈象的標準,五臟常脈。“七表八里九道”脈的脈象,脈病互參之理,各種病證的脈象和各種脈象的主病以及脈應四時之理等等。盡管這部書在脈學理論和方法上沒有多大突破,但卻比較成功地將復雜深奧的脈學知識以簡明曉暢的形式進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初學者習誦和掌握,易于推廣,以至成為后世學習和傳授脈法的重要藍本,反復為其它脈學著作所借鑒。
南宋另一位醫(yī)學家,崔嘉彥的弟子劉開(字三點,號復真子)所著的《脈訣》(又稱《復真子劉先生脈法》、《劉三點脈訣》撰于1241年,也是一部普及性的脈學專著,劉開并非照搬崔氏而別有新意。
劉氏是以浮、沉、遲、數(shù)為基本脈象,以風、氣、冷、熱分別為這四種基本脈象所主的基本病證。又根據(jù)脈之有力和無力區(qū)分病證的虛實;根據(jù)寸、關、尺三部與上、中、下三焦的配屬關系。以三部脈象診察三角病證,再按左右手各部脈與五臟六腑的配屬關系,診察五臟六腑之病證。從而大大簡化了脈學的內(nèi)容,抓住了脈學的綱領;其所提出的脈象主病的關系在脈學理論上也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對脈學診斷作出了貢獻。
南宋施發(fā)的《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脈學內(nèi)容為主的診斷學專著,其貢獻在于他首次創(chuàng)造性地繪制了脈象圖。在施氏《察病指南》的“卷中”將歷代脈學文獻中提到的三十三種脈象依其指下感覺一一描繪成圖,該圖依次是:“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促、短、虛、結(jié)、牢、動、細、代、數(shù)、大(實為十一種):“七死脈”——彈石、解索、雀啄、屋漏、蝦游、魚翔、釜沸。
圖中圓圈表示脈的搏動區(qū)間或診脈的區(qū)域及其切按的深度范圍。圓圈內(nèi)的各種圖形是對各種脈象指下感覺的形象描繪,例如肖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上,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表淺,輕按即得,而沉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下,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較深,重按才得;芤脈的脈形圖象中空的軟膏,按之則陷(“如按蔥管”);伏脈深伏不現(xiàn),故脈象圖的圓圈中沒有脈線;滑脈的圖形為一串小圓圈,表示該脈”如盤走珠”,往來流利……這些形象化的脈象圖反映了各種脈象的基本特征,它比單純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觀,對初學者在臨床上體會對鑒別各仲脈象有一定的幫助。施發(fā)的脈象圖,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應當肯定其歷史價值。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病因?qū)W由博返約
自唐代至北宋數(shù)百年間的醫(yī)書,論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襲《諸病源候論》之說。南宋時期的醫(yī)家陳無擇另辟路徑,他對歷代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的病因?qū)W內(nèi)容進行高度概括,使病因?qū)W理論獲得了由博返約的發(fā)展,打破了數(shù)百年來病因?qū)W停滯不前的局面,他強調(diào):
“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jīng)絡流入,內(nèi)合于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fā),外形于肢體,為內(nèi)所因。其如飲食饑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遞,乃至虎狼毒蟲、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外因。”
在這里,陳無擇按照病因的來源、致病過程等將所有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外因,指氣候因素,即六淫,也包括疫癘之氣;內(nèi)因,指情志因素,即七情;不內(nèi)外因,指內(nèi)因和外因之外的所有因素,包括不適當?shù)娘嬍场诶?、房事、外傷、事故等等。這種歸納概括了各類病因的性質(zhì),對于病因?qū)W理論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成為后世醫(yī)學進行病因分類的依據(jù)。
(二)診斷學上的創(chuàng)新
脈診在宋代有重要進步,產(chǎn)生了幾部脈學或以脈學為主的診斷學專著,如崔嘉彥的《脈訣》、劉開的《脈訣》和施發(fā)的《察病指南》等,這些著作為普及和發(fā)展脈學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南宋醫(yī)家崔嘉彥所撰《脈訣》(又稱《崔氏脈訣》、《崔真人脈決》、《紫虛脈訣》)是一部以四言歌訣形式寫成的普及性脈學專著。它以通俗簡捷的文筆闡述了脈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寸口診脈的生理學基礎,寸口分部及其常脈,寸口各部之脈所主臟腑和軀體部位,遲、數(shù)、浮、沉四種基本脈象的標準,五臟常脈。“七表八里九道”脈的脈象,脈病互參之理,各種病證的脈象和各種脈象的主病以及脈應四時之理等等。盡管這部書在脈學理論和方法上沒有多大突破,但卻比較成功地將復雜深奧的脈學知識以簡明曉暢的形式進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初學者習誦和掌握,易于推廣,以至成為后世學習和傳授脈法的重要藍本,反復為其它脈學著作所借鑒。
南宋另一位醫(yī)學家,崔嘉彥的弟子劉開(字三點,號復真子)所著的《脈訣》(又稱《復真子劉先生脈法》、《劉三點脈訣》撰于1241年,也是一部普及性的脈學專著,劉開并非照搬崔氏而別有新意。
劉氏是以浮、沉、遲、數(shù)為基本脈象,以風、氣、冷、熱分別為這四種基本脈象所主的基本病證。又根據(jù)脈之有力和無力區(qū)分病證的虛實;根據(jù)寸、關、尺三部與上、中、下三焦的配屬關系。以三部脈象診察三角病證,再按左右手各部脈與五臟六腑的配屬關系,診察五臟六腑之病證。從而大大簡化了脈學的內(nèi)容,抓住了脈學的綱領;其所提出的脈象主病的關系在脈學理論上也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對脈學診斷作出了貢獻。
南宋施發(fā)的《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脈學內(nèi)容為主的診斷學專著,其貢獻在于他首次創(chuàng)造性地繪制了脈象圖。在施氏《察病指南》的“卷中”將歷代脈學文獻中提到的三十三種脈象依其指下感覺一一描繪成圖,該圖依次是:“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促、短、虛、結(jié)、牢、動、細、代、數(shù)、大(實為十一種):“七死脈”——彈石、解索、雀啄、屋漏、蝦游、魚翔、釜沸。
圖中圓圈表示脈的搏動區(qū)間或診脈的區(qū)域及其切按的深度范圍。圓圈內(nèi)的各種圖形是對各種脈象指下感覺的形象描繪,例如肖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上,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表淺,輕按即得,而沉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下,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較深,重按才得;芤脈的脈形圖象中空的軟膏,按之則陷(“如按蔥管”);伏脈深伏不現(xiàn),故脈象圖的圓圈中沒有脈線;滑脈的圖形為一串小圓圈,表示該脈”如盤走珠”,往來流利……這些形象化的脈象圖反映了各種脈象的基本特征,它比單純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觀,對初學者在臨床上體會對鑒別各仲脈象有一定的幫助。施發(fā)的脈象圖,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應當肯定其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