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拾遺》 葛仙米

    作者: 趙學(xué)敏

    生湖廣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沖開穴口,此米隨流而出,土人撈出,初取時(shí)如小鮮木耳,紫綠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土名天仙菜,干則名天仙米,亦名葛仙米。以水浸之,與肉同煮,作木耳味。大約山洞內(nèi)石髓滴石所成。性寒,不宜多食。四川亦有之,必遇水沖乃得,歲不常有。他如深山背陰處,大雨后石上亦間生,然形質(zhì)甚薄,見日即化,或干如紙,不可食矣。梧州府志∶葛仙米出北流縣勾漏洞石上,為水所漬而成,石耳類也。采得曝干,仍漬以水,如米狀,以酒泛之,清爽襲人。此原非谷屬,而名為米,傳云∶晉葛洪隱此乏糧,采以為食,故名。嶺南雜記∶韶州仁化縣丹霞山產(chǎn)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綠,煮熟,大如米,其味清腴,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宦游筆記∶出粵東葛仙洞外,有流泉噴薄石上,遂生苔菌之類,其狀如米粒,青色,以為羹,味極鮮美,土人呼為葛仙米。有未識(shí)者,疑是青螺。按韶州府志∶丹霞出仙米,頗與此相類,但一生沙土,一生水石,為異耳。陸祚蕃粵西偶記∶道書寶圭洞天,即今北流縣勾漏山;洞口前后產(chǎn)葛仙米,采而干之,粒圓如黍,揉面釀酒,極芳香,性寒,味甘爽,解熱清膈,利腸胃。

    按∶葛仙米本屬石耳之類。憶庚子歲曾于劉明府席間食之,時(shí)以為羹,儼如青螺狀,翠碧可愛,味極甘鮮,滑脆適口,入蔬為宜。藥性考云∶清神解熱,痰火能療;或云,久服延年,蓋亦能清臟熱者。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孟顯
  • 作者:
    寧原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shí)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shí)的配方手冊(cè)。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