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求真》 足陽明戊土

    作者: 黃宮繡

    胃為水谷之海。凡水谷入胃。必賴脾為健運。蓋脾得升則健。健則水谷入胃而下降矣!

    胃以得降為和。和則脾益上升而健運矣。但世僅知脾胃同為屬土。皆宜升提補益。詎知太陰濕土。得陽則運。陽明陽土。得陰始安。故脾主于剛燥能運。而胃主于柔潤能和也。是以胃氣不協(xié)。治多宜于陳倉米人乳大棗以為之溫。使之胃氣沖和。嘗以氣不過勝為貴。若使胃氣過潤。則胃多寒不溫。而血亦寒而滯。治當用以韭菜爐甘石等藥以為之理。(爐甘石必兼目疾方用。)胃濕不爽。當以白豆蔻草蔻草果肉蔻砂仁丁香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蓽茇等藥以為之疏。胃有風濕不除。(胃挾風濕。)當以防風秦艽白芷以為之祛。胃有風痰內結。(胃挾風痰。)當以白附等藥以為之散。胃有暑濕不清。(胃挾暑濕。)當以香薷以為之解。胃有寒痰濕滯不消。(胃挾寒痰濕滯。)當以半夏肉蔻草蔻白蔻砂仁丁香草果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蓽茇紅豆蔻以為之燥。以為之溫。胃有濕熱不化。輕則備有冬葵子榆白皮神曲茅根陳倉米鴨肉鯉魚萆 等藥可采。重則備有扁豆白蘚皮木瓜苦參茵陳刺皮白薇寒水石續(xù)隨子蕘花等藥可選。至于胃有積熱及火。則有雪水柿蒂大黃竹茹竹葉玄明粉梨汁西瓜珍珠白薇蘆根犀角粳米石膏柿干柿霜雷丸樸硝刺 皮茶茗。可以相癥通治。胃有血熱血積。則有地榆槐角槐花蘇木三七干漆等藥可涼可通。胃有毒瓦斯不消。則有土茯苓漏蘆白頭翁金汁綠豆蝸牛蒲公英人中黃可選。他如胃熱在經(jīng)。止宜用以升葛以為之散。而不可妄清。胃有蠱積。則當用以使君干漆五倍子百藥煎阿魏雷丸谷蟲濃樸以為之殺。胃氣內結不消。則有枳實枳殼蕎麥等藥以為之破。胃積不化。則有山楂使君砂仁神曲麥芽等藥以為之消。胃氣不開。則有煙草通草大蒜雄黃以為之通。胃氣窄狹。則有藿香神曲等藥以為之寬。胃散不收。則有木瓜以為之斂。胃虛不固。則有蓮子訶子赤石脂禹余糧肉豆蔻粟谷烏梅龍骨粳米以為之澀。然此止就胃之補瀉大概立說。至于臨癥施治。又當細為參考。喻嘉言曰。脾之土體陰而用陽。胃之土體陽而用陰。兩者和同。不剛不柔。谷氣營運。水道通調。灌注百脈。相得益大。其用斯美。觀此是真得乎論胃之要。而不失乎治胃之方也矣!

    〔養(yǎng)胃〕

    陳倉米 大棗 人乳

    〔溫胃〕

    韭菜 爐甘石

    〔固胃氣〕

    蓮子 訶子 赤石脂 禹余糧 肉豆蔻 粟殼 龍骨 粳米

    〔斂胃氣〕

    木瓜

    〔升胃氣〕

    干葛 升麻 檀香 白附

    〔通胃氣〕

    煙草 通草 大蒜 雄黃

    〔寬胃氣〕

    藿香 神曲 蕎麥

    〔破胃氣〕

    枳實 山甲 蕎麥 續(xù)隨子

    〔消胃積〕

    砂仁 使君子 山楂 神曲 麥芽 蕎麥 雷丸 谷蟲 阿魏 樸硝 砂丁香 沙糖

    〔殺胃蟲〕

    使君子 干漆 五倍子 百藥煎 阿魏 雷丸 谷蟲 濃樸

    〔祛胃風濕〕

    白芷 秦艽 防風

    〔散胃風痰〕

    白附

    〔散胃濕(熱痰)〕

    香薷(濕熱) 半夏(濕痰)

    〔燥胃寒痰濕〕

    肉豆蔻 草豆蔻 白豆蔻 砂仁 草果 丁香 檀香 益智 山柰 良姜炮姜 使君子 神曲 川椒 胡椒 大蒜 蓽茇 紅豆蔻

    〔滲胃濕〕

    石鐘乳 冬葵子 榆白皮 神曲 土茯苓 茅根 陳倉米 鴨肉 鯉魚 萆

    〔瀉胃濕熱〕

    扁蓄 白蘚皮 木瓜 苦參 茵陳 刺 皮 白薇 寒水石 續(xù)隨子 蕘花

    〔散胃熱〕

    干葛 升麻

    〔瀉胃熱〕

    雪水 柿蒂 大黃 竹薷 竹葉 玄明粉 漏蘆 白頭翁 人中黃 金汁梨西瓜 珍珠 白薇 蘆根 犀角 蒲公英 粳米 石膏 柿干 柿霜 雷丸 樸硝綠豆 刺猥皮 貫眾

    〔涼胃血〕

    地榆 槐角 槐花

    〔破胃血〕

    蘇木 三七 干漆

    〔吐胃痰毒〕

    胡桐淚

    〔解胃毒〕

    土茯苓 漏蘆 白頭翁 金汁 綠豆 蝸牛 蒲公英 人中黃 茶茗 茅根石膏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