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田螺厴

    《中藥大辭典》:田螺厴拼音注音Tián Luó Yǎn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田螺科動(dòng)物中國(guó)圓田爆。

    原形態(tài)

    動(dòng)物形態(tài)詳"田螺"條。

    功能主治

    《本草求原》:"煅存性,去目翳。"

    用法用量

    外用:煅存性研極細(xì)末點(diǎn)眼。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田螺厴拼音注音Tián Luó Yǎn別名

    中國(guó)圓田螺

    英文名river snail operculum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田螺科動(dòng)物中國(guó)圓田螺和中華圓田螺的厴。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Gray)2.C.cathayensis(Heude)

    采收和儲(chǔ)藏:田螺放沸水中燙死,取厴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水草茂盛的湖泊、水庫(kù)、河溝、池塘及水田內(nèi),常以寬大的足部在水庫(kù)及水草上爬行。以多汁水生植物的葉及藻類為主要食料。

    2.生活于池塘、湖泊、水田及緩流的小溪內(nèi)。

    資源分布:1.本種廣泛分布于全國(guó)各地。

    2.分布于河北、山東、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中國(guó)圓田螺,貝殼大,外形呈圓錐形,其高度大于殼口高度。殼頂尖。體螺層膨大。貝殼表面光滑無肋,具有細(xì)密面明顯的生長(zhǎng)線,有時(shí)在體螺層上形成褶襞。殼面黃褐色或綠褐色。殼口呈卵圓形,上方有一銳角,周緣具有黑色框邊,外唇簡(jiǎn)單,內(nèi)唇上方貼覆于體螺翅上,部分或全部遮蓋臍孔。臍孔呈縫狀。厴角質(zhì),為一黃褐色卵圓形薄片,具有明顯的同心圓的生長(zhǎng)紋,厴核位于內(nèi)唇中央處。

    2.中華圓田螺,貝殼大,呈卵圓形,殼質(zhì)薄而堅(jiān)實(shí)。殼高50mm,寬40mm。螺層6-7層,各層表面膨大,螺層在寬度上增長(zhǎng)迅速,螺旋部較短而寬;體螺層特別別膨大;殼頂尖銳,縫合線深。殼面呈綠褐色或黃褐色。殼口為卵圓形,周緣經(jīng)常具有黑色的框邊。外唇簡(jiǎn)單內(nèi)唇肥厚,遮蓋臍孔。臍孔呈縫狀。

    性狀

    性狀鑒別,厴為卵圓形薄片,表面黃褐色,有環(huán)紋,角質(zhì),堅(jiān)韌;不易折斷。氣微,味甘、咸。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去翳明目。主目翳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極細(xì)末,點(diǎn)眼。

    各家論述

    《本草求原》:煅存性,去目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i Jiànɡ Cǎo別名黃花敗醬、龍芽敗醬、黃花龍牙來源本品為敗醬草科植物黃花龍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敗醬(苦齋)P. villosa (Thunb.) Juss......
  • 《中藥大辭典》:辮子草根拼音注音Biàn Zi Cǎo Gēn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小葉三點(diǎn)金的根。夏、秋采收。性味江西《草藥手冊(cè)》:“甘,平?!肮δ苤髦吻鍩崂麧?,止血,通絡(luò)。治黃疸,痢疾,小便淋痛,風(fēng)濕痛,咯血,崩漏,白帶,痔瘡......
  • 拼音注音Biān Yuán Lín Gài Jué英文名Marginate Microlepia出處始載于《中國(guó)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碗蕨科植物邊緣鱗蓋蕨的嫩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icrolepia hancei Prantl采收和......
  • 拼音注音Bī Xuè Léi別名鼻血雷、鼻血蓮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管花馬兜鈴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以根入藥。冬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性味辛、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痛。用于胃痛;外用治毒蛇咬......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遍地金拼音注音Biàn Dì Jīn別名小疳藥、雀舌草、痧子草、青魚膽、肝炎草、螞蟻草來源金絲桃科遍地金Hypericum elodeoides Choisy,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廣西。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