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脾癉消渴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十一第六。

    黃帝曰: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清氣,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①,轉(zhuǎn)為消渴。治之以蘭,蘭除陳氣。

    五氣,五谷之氣。液在脾者,五谷液也。肥羹令人熱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癉。內(nèi)熱氣溢,轉(zhuǎn)為消渴,以蘭為湯飲之,可以除陳氣也。

    平按:《素問》“名為何”作“病名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氣”《素問》作“精氣”,《甲乙》作“津液”?!耙涸谄ⅰ薄端貑枴?、《甲乙》作“津液在脾”?!按朔矢乱病薄端貑枴?、《甲乙》“羹”作“美”,“致”作“發(fā)”,新校正云:“《太素》發(fā)作致?!薄端貑枴贰岸唷毕掠小胺室病倍??!端貑枴贰ⅰ都滓摇贰皾M”上有“中”字;“轉(zhuǎn)”字不重?!跋省薄都滓摇纷鳌跋D”,注云:“《素問》作消渴。”《素問》、《甲乙》“蘭”字不重。

    ①“轉(zhuǎn)”,人衛(wèi)本注曰:據(jù)楊注疑衍?!端貑枴て娌≌摗芳啊都滓摇肪硎坏诹鶡o此字。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