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牛耳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牛耳草拼音注音Niú ěr Cǎo別名

    綿還陽草、貓耳朵、石花子、崖青葉

    來源

    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屬植物牛耳草Boea hygrometrica (Bunge)R. Brown,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苦、澀,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解毒。用于創(chuàng)傷出血,跌打損傷,腸炎,中耳炎。

    用法用量

    創(chuàng)傷出血、跌打損傷: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研粉撒患處。腸炎:每次5~15株,煎水洗腳。中耳炎:鮮品搗爛取汁滴耳。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牛耳草拼音注音Niú ěr Cǎo別名

    石膽草(《滇南本草》),翻魂草(《植物名實圖考》),蝴蝶草(《全展選編·傳染病》)。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苦苣苔科植物貓耳朵全草。春、夏季采。

    生境分布

    生于山石壁上。分布我國西南、中南以至北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廣橢圓形至近圓形,長3~5厘米,寬2.5~4厘米,先端鈍,基部闊楔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鈍圓齒,上面綠色,被綠色長茸毛,下面色淺,被棕色毛茸,葉脈凸出?;ㄇo長約10厘米,被棕色毛茸,小花數(shù)朵,聚傘狀排列;花柄長約8毫米,密被毛茸;萼片5,基部聯(lián)合,裂片披針形,被毛,長約2毫米;花冠2唇形,裂片5,淡紅色,長7~10毫米;發(fā)育雄蕊2;子房無柄,線形,2心皮組成,柱頭小。蒴果胞背開裂,裂片扭捩?;ㄆ诖合拈g。

    性味

    《滇南本草》:"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搗爛敷瘡。"

    ②《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

    復(fù)方

    治腸炎:蝴蝶草用涼水洗凈,加水500毫升,煮沸5~10分鐘,放溫洗腳。成人十至十五株,小兒五至十株,每日一次,連洗二至三天(此藥液用后可再加溫再洗,洗后無副作用)。(《全展選編·傳染病》)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牛耳草拼音注音Niú ěr Cǎo別名

    翻魂草、鐵鷂子、石花子、八寶茶、貓爪七、菜蝴蝶、貓耳草、牛舌頭、小號病毒草、四瓣草、地虎皮、地膏藥、還魂草

    英文名Herb of Hygrometric Boea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貓耳朵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a hygrometrica(Bge.) R. B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320cm的山坡、山谷及山溝邊、林下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貓耳朵 多年生草本,高7-14cm。葉均基生,呈蓮座狀;葉無柄;葉片厚,近革質(zhì);圓卵形;卵形或近圓形,長2-7cm,寬1.5-7.5cm,先端鈍圓形,基部略狹成楔形,邊緣齒或波狀,上面被巾伏的白色長柔毛,下面被白色或淡褐色絨毛,脈上尤密。花葶1-2,高7-14cm,密被短伏毛;聚傘花序有2-10花;花序梗長10-18cm,被短柔毛和腺狀柔毛;苞片2,卵形,長約11mm;花萼鐘狀,5深裂,裂片三角形,近相等;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鐘狀筒形,長1-1.5cm,外面疏被短毛,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長圓形,下唇3裂,寬卵形或卵形;雄蕊2,內(nèi)藏,花絲扁平,花藥連著,退化雄蕊3,極?。蛔臃柯褷铋L圓形,被短柔毛,花柱伸出花冠,柱頭頭狀。蒴果長圓形,長3-4cm,外面被短柔毛,螺旋狀卷曲。種子卵圓形?;ㄆ?-7月,果期7-10月。

    藥理作用

    1.祛痰、抗菌作用 牛耳草水煎液用小鼠酚紅法有明顯祛痰作用,但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鎮(zhèn)咳作用不明顯。體外抑菌試驗表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有高度抑制作用。對家兔體內(nèi)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能降低死亡率并延長存活時間,表明有治療作用。[1]2.毒性 牛耳草水煎液150g/kg給小鼠灌胃和75g/kg給小鼠腹腔注射,觀察15d末發(fā)生異常或死亡。按30g/kg給小鼠腹腔注射,每日1次,連續(xù)15d,第16d處死解剖,僅見肺支氣管擴張,而心、肝、腎均未見異常變化。[1]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主吐血;便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聤耳;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研粉沖服,每次3g;或浸酒飲。外用:適量,研粉撒;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搗爛敷瘡。

    2.《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Yè Shū Dài Jué英文名Low Grass Fern出處始載于《中國蕨類植物圖譜》。來源藥材基源:為書帶蕨科植物矮葉書帶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taria modesta Hand.-Mazz.[V.na......
  • 拼音注音ǎi Dì Chá別名平地木、老勿大、不出林、葉底珠英文名Japanese Ardisia Herb來源為紫金??浦参镒辖鹋rdisia japonica (Hornst.) B1.的全株。夏、秋季莖、葉茂盛時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 拼音注音ǎi Zi Chánɡ Shān別名木質(zhì)山海螺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小葉石梓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melina delauayana P.Dop[G.montana W.W.Smith]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根,洗凈,切片,......
  •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別名楊梅(《云南中草藥》)。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楊梅科植物矮楊梅的根皮、莖皮或果實。根: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果實:夏季采摘,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緣及灌木叢中。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2米。......
  •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 Guǒ別名楊梅果、滇楊梅、酸楊梅來源藥材基源:為楊梅科植物云南楊梅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yrica nana Cheval.采收和儲藏:夏季果實將成熟時采摘,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