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膽癉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九第五。

    黃帝問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膽癉。[平按:“病”下,《素問》、《甲乙》有“口苦取陽陵泉”六字,《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無‘口苦取陽陵泉’六字。詳前后文勢,疑此為誤。”]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shù)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輸,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膽為肝腑,肝為內(nèi)將,取決于膽,其人有謀慮不決,傷膽氣上,膽溢從咽入口,口苦,名曰膽癉,可取膽募日月穴也。

    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膽者中精之腑”六字,注云:“《素問》無此句?!?/p>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