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
十四學(xué)裁衣
十五彈箜篌
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
心中??啾?
君既為府吏
守節(jié)情不移
賤妾留空房
相見常日稀
雞鳴入機織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疋
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
君家婦難為
妾不堪驅(qū)使
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
堂上啟阿母
兒已薄祿相
幸復(fù)得此婦
結(jié)發(fā)同枕席
黃泉共為友
共事二三年
始而未為久
女行無偏斜
何意致不厚
阿母謂府吏
何乃太區(qū)區(qū)
此婦無禮節(jié)
舉動自專由
吾意久懷忿
汝豈得自由
東家有賢女
自名秦羅敷
可憐體無比
阿母為汝求
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府吏長跪告
伏惟啟阿母
今若遣此婦
終老不復(fù)娶
阿母得聞之
槌床便大怒
小子無所畏
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意
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
再拜還入戶
舉言謂新婦
哽咽不能語
我自不驅(qū)卿
逼迫有阿母
卿但暫還家
吾今且報府
不久當(dāng)歸還
還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
慎勿違我語
新婦謂府吏
勿復(fù)重紛紜
往昔初陽歲
謝家來貴門
奉事循公姥
進(jìn)止敢自專
晝夜勤作息
伶俜縈苦辛
謂言無罪過
供養(yǎng)卒大恩
仍更被驅(qū)遣
何言復(fù)來還
妾有繡腰襦
葳蕤自生光
紅羅復(fù)斗帳
四角垂香囊
箱簾六七十
綠碧青絲繩
物物各具異
種種在其中
人賤物亦鄙
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
于今無會因
時時為安慰
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
新婦起嚴(yán)妝
著我繡夾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
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
耳著明月當(dāng)
指如削蔥根
口如含珠丹
纖纖作細(xì)步
精妙世無雙
上堂謝阿母
母聽怒不止
昔作女兒時
生小出野里
本自無教訓(xùn)
兼愧貴家子
受母錢幣多
不堪母驅(qū)使
今日還家去
念母勞家里
卻與小姑別
淚落連珠子
新婦初來時
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驅(qū)遣
小姑如我長
勤心養(yǎng)公姥
好自相扶將
初七及下九
嬉戲莫相忘
出門登車去
涕落百余行
府吏馬在前
新婦車在后
隱隱何甸甸
俱會大通口
下馬入車中
低頭共耳語
誓不相隔卿
且暫還家去
吾今且赴府
不久當(dāng)還歸
誓天不相負(fù)
新婦謂府吏
感君區(qū)區(qū)懷
君既若見錄
不久望君來
君當(dāng)作磐石
妾當(dāng)作蒲葦
蒲葦韌如絲
磐石無轉(zhuǎn)移
我有親父兄
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懷
舉手長勞勞
二情同依依
入門上家堂
進(jìn)退無顏儀
阿母大拊掌
不圖子自歸
十三教汝織
十四能裁衣
十五彈箜篌
十六知禮儀
十七遣汝嫁
謂言無誓違
汝今何罪過
不迎而自歸
蘭芝懟阿母
兒實無罪過
阿母大悲摧
還家十余日
縣令遣媒來
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無雙
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
阿母謂阿女
汝可去應(yīng)之
阿女含淚答
蘭芝初還時
府吏見叮嚀
結(jié)誓不別離
今日違情義
恐此事非奇
自可斷來信
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
貧賤有此女
始適還家門
不堪吏人婦
豈合令郎君
幸可廣問訊
不得便相許
媒人去數(shù)日
尋遣丞請還
說有蘭家女
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
嬌逸未有婚
遣丞為媒人
主簿通語言
直說太守家
有此令郎君
既欲結(jié)大義
故遣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
女子先有誓
老姆豈敢言
阿兄得聞之
悵然心中煩
舉言謂阿妹
作計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榮汝身
不嫁義郎體
其往欲何云
蘭芝仰頭答
理實如兄言
謝家事夫君
中道還兄門
處分適兄意
那得自任專
雖與府吏約
后會永無緣
登即相許和
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
諾諾復(fù)爾爾
還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
言談大有緣
府君得聞之
心中大歡喜
視歷復(fù)開書
便利此月內(nèi)
六合正相應(yīng)
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
交語速裝束
絡(luò)繹如浮云
青雀白鵠舫
四角龍子幡
婀娜隨風(fēng)轉(zhuǎn)
金車玉作輪
躑躅青驄馬
流蘇金縷鞍
齋錢三百萬
皆用青絲穿
雜采三百疋
交廣市鮭珍
從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
適得府君書
明日來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舉
阿女默無聲
手巾掩口啼
淚落便如瀉
移我琉璃榻
出置前廳下
左手持刀尺
右手執(zhí)綾羅
朝成繡夾裙
晚成單羅衫
暗暗日欲暝
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
因求假暫歸
未至二三里
摧藏馬悲哀
新婦識馬聲
躡履相逢迎
悵然遙相望
知是故人來
舉手拍馬鞍
嗟嘆使心傷
自君別我后
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
又非君所詳
我有親父母
逼迫兼弟兄
以我應(yīng)他人
君還何所望
府吏謂新婦
賀君得高遷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
蒲葦一時韌
便作旦夕間
卿當(dāng)日勝貴
吾獨向黃泉
新婦謂府吏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
君爾妾亦然
黃泉下相見
勿違今日言
執(zhí)手分道去
各各還家門
生人作死別
恨恨那可論
念與世間辭
千萬不復(fù)全
府吏還家去
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風(fēng)寒
寒風(fēng)摧樹木
嚴(yán)霜結(jié)庭蘭
兒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單
故作不良計
勿復(fù)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
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
零淚應(yīng)聲落
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臺閣
慎勿為婦死
貴賤情何薄
東家有賢女
窈窕艷城郭
阿母為汝求
便復(fù)在旦夕
府吏再拜還
長嘆空房中
作計乃爾立
轉(zhuǎn)頭向戶里
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
新婦入青廬
奄奄黃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絕今日
魂去尸長留
攬裙脫絲履
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
心知長別離
徘徊庭樹下
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
合葬華山傍
東西植松柏
左右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
葉葉相交通
中有雙飛鳥
自名為鴛鴦
仰頭相向鳴
夜夜達(dá)五更
行人駐足聽
寡婦起彷徨
多謝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 周必大(1126~1204)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jìn)士。二十七年舉博學(xué)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都有很深的交誼。卒謚文忠。
周必大有詩600多首。他的詩有的善于狀物,如《池陽四詠。翠微亭》"地占齊山最上頭,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雙虹墮,吸住江河萬里流",比喻淺近新穎。又如《游廬山佛手巖雪霽望南山》"十日頑陰不見山,山中一夜雪封庵。伊予的有尋山分,日照北窗云在山",氣骨稍弱,卻清新淡雅。他初學(xué)黃庭堅,后由白居易溯源杜甫。在有些詩里他喜歡用典,未能擺脫江西詩派的影響。他執(zhí)掌內(nèi)外制時間很長,不少代表朝廷的重要文章,都由他撰寫。如《岳飛敘復(fù)元官制》,詞婉義正,是宋代駢文佳作。他的序文如《〈皇朝文鑒〉序》,寫得典重雅正。題跋如《題陸務(wù)觀送其子赴官詩》,游記如《南歸錄》所寫游石湖,則頗富情致??偟恼f來,這類散文內(nèi)容豐富,文采則時有不足。周必大知識淵博,熟悉當(dāng)朝人物、掌故。在他的散文及《二老堂詩話》中,保存了不少研究宋代文學(xué)的資料。他的神道碑、墓志銘一類文字,主次分明,頗有史法,往往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材。
周必大著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有清咸豐刊本。
- 版本:《雨花香》、《通天樂》合刻袁載钖序本。十二篇。作者:石成金,湯州人,字天基,號惺齋。生于順治末,事親孝,重然諾,著有《傳家寶》四集,都百余種,取居家尋常事,演以俚俗語,意存激勸,頗行于世。乾隆初卒,年八十余,約當(dāng)1660~1736年間。是清初文壇頗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內(nèi)容:作者摭拾揚州見聞成篇,意在勸誡世人。
- 《詩經(jīng)》約在公元前六世紀(jì)中葉編纂成書,據(jù)說是由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帮L(fēng)”是地方樂調(diào),收錄當(dāng)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
附:《詩經(jīng)》的特色和影響
======================== 《詩經(jīng)》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詩經(jīng)》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fēng)》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jīng)》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shù)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dá)到的水準(zhǔn),也明顯高于敘事詩。而與《詩經(jīng)》大體屬于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xué)以敘事傳統(tǒng)為主的發(fā)展方向,《詩經(jīng)》也奠定了中國文學(xué)以抒情傳統(tǒng)為主的發(fā)展方向。以后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xué)的主要樣式。
第二,《詩經(jīng)》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shù)幾篇,完全是反映現(xiàn)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jīng)驗。在這里,幾乎不存在憑借幻想而虛構(gòu)出的超越于人間世界之上的神話世界,不存在諸神和英雄們的特異形象和特異經(jīng)歷(這正是荷馬史詩的基本素材),有的是關(guān)于政治風(fēng)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后來的中國詩歌乃至其他文學(xué)樣式,其內(nèi)容也是以日常性、現(xiàn)實性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總是文學(xué)的中心素材?! 〉谌?,與上述第二項相聯(lián)系,《詩經(jīng)》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產(chǎn)生于社會上層的大、小《雅》,還是主要產(chǎn)生于民間的《國風(fēng)》,都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詩歌,密切聯(lián)系時事政治,批判統(tǒng)治者的舉措失當(dāng)和道德敗壞。其意義雖主要在于要求維護合理合度的統(tǒng)治,給予人民以較為寬松、可以維持生存的條件,但這對于社會的發(fā)展,當(dāng)然是有價值的。關(guān)心社會政治與道德,敢于對統(tǒng)治階層中的腐敗現(xiàn)象提出批判,應(yīng)該說是《詩經(jīng)》的優(yōu)秀之處。但這個問題應(yīng)該從兩方面來看。正像我們在前一節(jié)中舉例分析的那樣,這一種批評完全是站在社會公認(rèn)原則的立場上的,在根本上起著維護現(xiàn)有秩序的穩(wěn)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個人的欲望與自由。就以《相鼠》一詩來說,它可能是批評統(tǒng)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評對“禮儀”的具有進(jìn)步意義的破壞行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詩對于這兩種現(xiàn)象都是適用的。要說《詩經(jīng)》這一特點對后世的影響,首先要說明:《詩經(jīng)》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經(jīng)過曲解而被強化了。本來不是直接反映政治與道德問題的詩,包括眾多的愛情詩,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贊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因而,一部《詩經(jīng)》,變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后代詩人繼承《詩經(jīng)》關(guān)注社會政治與道德的特色,同樣應(yīng)該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提倡這一特色,可以糾正文學(xué)過分趨向游戲和唯美傾向,發(fā)揚文學(xué)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適當(dāng)?shù)剡^分強調(diào)這一點,也必然妨害文學(xué)的多樣化發(fā)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達(dá)。
第四,《詩經(jīng)》的抒情詩,在表現(xiàn)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看起來,像《巷伯》批評“讒人”,《相鼠》批評無禮儀者,態(tài)度是很激烈的。但這種例子不僅很少,而且并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感情”,因為作者是在維護社會原則,背倚集體力量對少數(shù)“壞人”提出斥責(zé)。像《雨無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評的對象是多數(shù)人,則已顯得畏懼不安。至于表現(xiàn)個人的失意、從軍中的厭戰(zhàn)思鄉(xiāng)之情,乃至男女愛情,一般沒有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由此帶來必然的結(jié)果是:《詩經(jīng)》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國后代的詩歌,也是以抒情——抒憂傷之情較為普遍??酥频母星椋绕鋺n傷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噴涌而出,一泄無余,而是委婉曲折,波瀾起伏。由此,形成了《詩經(jīng)》在抒情表現(xiàn)方面顯得細(xì)致、雋永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后來的詩歌。另外需要說到,盡管《詩經(jīng)》的抒情一般比較平和,卻依然是真摯而動人的,而且也并非沒有明朗歡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詩經(jīng)》中的所有作品都說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殺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愛情詩對人們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專制時代,當(dāng)文學(xué)道德化傾向、說教傾向變得過度嚴(yán)重時,詩人們也會打出《詩經(jīng)》的權(quán)威旗號,要求給感情以應(yīng)有的、至少是適度的承認(rèn)。明代詩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深閨小姐杜麗娘誦讀《關(guān)雎》而產(chǎn)生對于愛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陨现饕獜膬?nèi)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jīng)》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后代文學(xué)的影響都很深遠(yuǎn)。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jīng)》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jīng)》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當(dāng)時演唱《詩經(jīng)》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wěn)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后,四言詩雖斷斷續(xù)續(xù)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对娊?jīng)》常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fù)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借此強化感情的抒發(fā),所以在《國風(fēng)》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采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復(fù)的韻律,表現(xiàn)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fēng)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忽斷忽續(xù)?!保ā丁丛娊?jīng)〉原始》)這么說也許多了一些想象,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后,這種形式也被捐棄,只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xiàn)代歌曲中,又??吹竭@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jīng)》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guī)則中,這類詞匯大抵是形容詞性質(zhì),所以也有助于表達(dá)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jīng)》首篇的《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xiàn)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tài),“輾轉(zhuǎn)”(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
《詩經(jīng)》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fēng)》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jīng)》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huán)節(jié),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詩經(jīng)》,也未嘗不可?!氨取保弥祆涞慕忉?,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jīng)》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xù)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jīng)》中用“比”的佳例?!百x”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而“興”則是《詩經(jīng)》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芭d”字的本義是“起”?!对娊?jīng)》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lián)想。就像秦風(fēng)的《晨風(fēng)》,開頭“鴥彼晨風(fēng),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意義聯(lián)系。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xiàn)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進(jìn)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guān)雎》開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guān)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jié)婚時的熱烈氣氛。由于“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后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gòu)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總而言之,《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xué)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豐富多采的現(xiàn)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xiàn)實性,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辟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于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jīng)》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于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 龍山子既結(jié)樓于宅東北,稍并其鄰之竹,以著書樂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題曰“借竹樓”。方蟬子往問之,龍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則買鄰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則借鄰之竹而樓之。如是而已?!狈较s子起而四顧,指以問曰:“如吾子之所為借者,特是鄰之竹乎?非歟?”曰:“然?!薄叭粍t是鄰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鄰之竹也?!薄八徶裰庥趾挝锖??”曰:“會稽之山,遠(yuǎn)出于南,而迤于東也?!薄吧街庥趾挝锖酰俊痹唬骸霸铺熘惨??!狈较s子默然良久。龍山子固啟之,方蟬子曰:“子見是鄰之竹,而樂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歟?”曰:“然?!薄叭粍t見他鄰之竹而樂,亦借也;見莫非鄰之竹而樂,亦借也;又遠(yuǎn)見會稽之山與云天之所覆而樂,亦莫非借也。而獨于是鄰之竹,使吾子見云天而樂,弗借也;山而樂,弗借也;則近而見莫非以之竹而樂,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獨于是鄰之竹?且誠如吾子之所云,假而進(jìn)吾子之居于是鄰之東,以次而極于云天焉,則吾子之所樂而借者,能不以次而東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鄰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極于是鄰,則吾子之所樂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所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為借者,將何居乎?”龍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遠(yuǎn),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遠(yuǎn)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飄飄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謂能忘者,舉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則吾幾不免于敝。請子易吾之題,以廣吾之志,何如?”方蟬子曰:“胡以易為?乃所謂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虛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鏗然而有節(jié),則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錯以固,其勢昂以聳,其流風(fēng)瀟然而不冗,則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龍山子仰而思,俯而釋,使方蟬子書其題,而記是語焉。
- 黃休復(fù)久往成都,和當(dāng)時四川文人李畋、張及、任玠及畫家孫知微、童仁益等為友。好道術(shù),曾受道于處士李諶,鬻丹養(yǎng)親,隱仕不居。通《春秋》學(xué),兼精畫學(xué),收藏甚富,景德中著《益州名畫錄》三卷。并有小說《茅亭客話》十卷行世。
- 《翠微先生北征錄》又稱《華岳翠微先生北征錄》、《翠微北征錄》,宋代兵書。但是《宋史·藝文志》、省府縣忐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都未著錄,直到清代黃虞稷等編《宋史·藝文志補》、《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始見著錄。清嘉慶五年庚申(1800年)??睂W(xué)家顧廣圻在為本書寫的跋文中說:此書“世鮮傳者,得觀于讀未見書齋楮墨間,古香噴溢,三數(shù)百年物也。令人于肅然起敬中仍愛玩不忍釋手?!闭f明本書被淹沒三、四百年。此書遭此厄運大概與作者的身世有關(guān)。
該書由南宋人華岳撰。華岳,字子西,號翠微,貴池(今安徽省貴池縣)人。為武學(xué)生,輕財好俠,開禧元年(1205年)上書諫止韓侂胄的北伐政策,觸怒韓侂胄,被貶官下獄,放逐到建安(今福建建甌)。韓侂胄攻金兵敗求和,被宋朝廷誅殺。華岳得以被釋放,登嘉定武科第一名,為殿前司官,仍郁郁不得志,又預(yù)謀去丞相史彌遠(yuǎn),事被發(fā)覺,下臨安(今杭州)牢獄,被杖死獄中。著有《翠微南征錄》,為詩文集?!洞湮⑾壬弊C錄》為華岳被放逐期間寫的富國強兵和御敵之策。它有兩部分組成,一為開禧三年(1207年)上奏皇帝的“平戎十策”,前有一篇“再上皇帝書”;二為嘉定元年(1208年)上奏皇帝的“治安藥石”,前有一篇奏章。
《翠微先生北證錄》今存本十二卷。華岳《治安藥石序》稱“四總四十有一篇,分四卷。”盧氏《抱經(jīng)堂志補》別集類著錄為十一卷。顧廣圻認(rèn)為是“俗本誤并其一卷?!保檹V圻跋)劉世珩認(rèn)為“盧云十一卷者,專指《治安藥石》言;顧云十二卷者,連《平戎十策》言?!保▌⑹犁窆饩w二十五年跋)清黃虞稷等《宋史·藝文志補·兵家類》又著錄為三卷。據(jù)華岳自稱《治安藥石》分為四卷推知,后世分卷皆非原分次第,原分全書應(yīng)為五卷。今從存世本著錄為十二卷。
華岳,宋文學(xué)家。字子西,號翠微。貴池(今屬安徽)人。詩存約四百首,直抒胸臆,悲憤沉郁。文存三篇,皆議論縱橫,筆勢揮灑。有《翠微南征錄》十一卷、《翠微北征錄》十二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五五。
- 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遠(yuǎn)近數(shù)千里,上下數(shù)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閑肆,出于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jié),凡字皆可用也。
- 劍俠奇中奇全傳(又名《爭春園》、《奇中奇》、《三俠記新編》、《劍俠佩鳳緣全傳》)
版本:道光元(1821)年三元堂刻本,四十八回。
作者:不題撰人。卷首有序,尾署“時在己卯暮春修楔日寄生氏題于塔影樓之西偏”,“己卯”即清嘉慶廿四(1819)年。
內(nèi)容:敘述漢平帝時代郝鵉、鮑剛、馬俊等除奸報國的故事,是清代較早的俠義小說。
-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lǐng)者副將也,結(jié)構(gòu)者謀略也,飏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著筆者調(diào)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chuàng)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shù)也。
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yù)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駑發(fā);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于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xué)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若欲學(xué)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后,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cè)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馀字總竟,然后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復(fù)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鐘公《太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
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fā)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fā)。予少學(xué)衛(wèi)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jīng)》三體書, 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xué)衛(wèi)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xué)習(xí)焉。時年五十有三,恐風(fēng)燭奄及,聊遺于子孫耳??刹刂?,勿傳非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