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毛蚶俗稱麻蚶、瓦壟子及珠蚶等,是一種生長在淺海軟泥或泥沙質海底的貝類,在我國沿海地區(qū)皆有分布。其殼高約3厘米,長4厘米,呈長卵圓形,殼面有放射肋35條左右,因其貝殼有褐色的絨毛狀物而得毛蚶之名。毛蚶除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外,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蚶肉味甘,性溫,具有補血、溫中、健胃作用,常吃有補血之功效。
烹調毛蚶的方法有灼、蒸、煮等多種,一般多用鹽水鹵煮,將蚶肉蘸姜汁食用。
食用毛蚶不能只講究肉滑味鮮而生食,或者稍加蒸煮,殼開即食,或將毛蚶用開水一燙就吃。毛蚶在海水中吸食浮游生物時,它的消化系統(tǒng)每小時要過濾約5升水,水質清潔則無事,但若遇到受污染的水,不斷進行吸食活動的毛蚶體內便會蓄積一些毒物或致病菌,人吃了不熟的毛蚶后會中毒或患病,易引起病毒性肝炎、霍亂等。
因此,在煮食前最好把毛蚶放入加鹽的凈水中浸泡半天,或用滴幾滴香油的清水浸泡,使之將腹內泥沙吐凈,然后徹底煮熟再食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毛蚶俗稱麻蚶、瓦壟子及珠蚶等,是一種生長在淺海軟泥或泥沙質海底的貝類,在我國沿海地區(qū)皆有分布。其殼高約3厘米,長4厘米,呈長卵圓形,殼面有放射肋35條左右,因其貝殼有褐色的絨毛狀物而得毛蚶之名。毛蚶除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外,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蚶肉味甘,性溫,具有補血、溫中、健胃作用,常吃有補血之功效。
烹調毛蚶的方法有灼、蒸、煮等多種,一般多用鹽水鹵煮,將蚶肉蘸姜汁食用。
食用毛蚶不能只講究肉滑味鮮而生食,或者稍加蒸煮,殼開即食,或將毛蚶用開水一燙就吃。毛蚶在海水中吸食浮游生物時,它的消化系統(tǒng)每小時要過濾約5升水,水質清潔則無事,但若遇到受污染的水,不斷進行吸食活動的毛蚶體內便會蓄積一些毒物或致病菌,人吃了不熟的毛蚶后會中毒或患病,易引起病毒性肝炎、霍亂等。
因此,在煮食前最好把毛蚶放入加鹽的凈水中浸泡半天,或用滴幾滴香油的清水浸泡,使之將腹內泥沙吐凈,然后徹底煮熟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