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西伯利亞白刺(《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酸胖、哈莫兒(《內(nèi)蒙古中草藥》)。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為蒺藜科植物小果白刺的果實。果熟時采收,曬干。
生于鹽堿灘地、河流及水渠旁、湖盆邊緣的沙地、鹽漬化的低沙地。分布內(nèi)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灌木,高50~100厘米。莖直立或彎曲,多分枝,成叢狀,有時橫臥,小枝灰白色,先端刺狀。葉小,4~6枚,簇生于嫩枝上,倒披針形,肉質(zhì),長6~12毫米,寬2~3.5毫米;葉柄短.聚傘花序頂生,花為黃白色,花瓣及萼5片,稀為4片。果為漿果狀核果,近圓形,熟時暗紅色,果汁暗藍紫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地上部分含降壓生物堿。
甘酸微咸,溫。
健脾胃,滋補強壯,調(diào)經(jīng)活血。治身體瘦弱,氣血兩虧,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腹疼痛。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研末為丸、散。
①治身體虛弱:卡密一兩,紅糖二錢。水煎服?;蜓心橥瑁糠X。
②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虛寒腰痛:卡密一兩,益母草五錢,石榴五錢,肉桂、紅花各三錢。共研細末,蜜丸二錢重,每日二次,每次服一丸。
③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卡密一兩,石榴五錢,肉桂、干姜各三錢。共研細末,每日二次,每次服一錢。(性味以下出《內(nèi)蒙古中草藥》)
西伯利亞白刺、酸胖、哈莫兒。
出自《中國沙漠地區(qū)藥植物》。
藥材基源:為蒺藜科植物小果白刺和齒葉白刺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Nitraria sibirica Pall.2.Nitraria roborowskii Kom.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1.喜生于鹽漬化的低沙地、湖盆邊緣的沙地,常在沙堿地、輕度鹽漬化低地、干河床邊形成群落。
2.生于湖盆及荒漠邊緣沙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西北以及河北、內(nèi)蒙古等地。
2.分布于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1.小果白刺 灌木,高50-100cm。具刺針,多分枝,彎曲或直立,有時橫臥。樹皮及小技灰白色,小枝具貼生白絹毛,尖端刺狀。托葉早落;葉在嫩枝上多為4-6片簇生,肉質(zhì),倒卵狀長圓形,長2-3cm,寬3-6mm,先端鈍圓,具小突尖,基部窄楔形,全緣,兩面發(fā)綠色,無毛或嫩時被絹毛。蝎尾狀花序頂生,花黃綠色,較小;萼片5,三角形,覆瓦狀排列;花瓣5,長圓形,彎曲;雄蕊10-15;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個,柱頭3,短。核果漿果狀。錐狀卵形,長8-10mm,成熟時深紫紅色;果核卵形,先端尖,長4-5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2.齒葉白刺 本種與小果白刺的區(qū)別為:葉2-3片簇生,葉片長圓狀匙形或窄倒卵形,長2.5-4cm,寬0.7-2cm,全緣或先端具不規(guī)則2-3齒裂。花稀少。核果卵形;長12-18mm,直徑8-15mm;果核長8-10mm。
小果白刺全草含生物堿:白刺喹嗪胺(nitraramine),L-鴨嘴花酮堿(L-vasicinone),白刺喹啉胺(nitramine),異白刺啉淋胺(isonitramine),白刺咪唑堿(nitrabirine)和小果白刺堿(sibirine)。
全草中的總生物堿給蛙淋巴囊注射,5-15mg/kg開始出現(xiàn)作用,20mg/kg可出現(xiàn)麻痹、骨胳肌松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減慢,部分青蛙死亡;其半數(shù)致死量為29.5mg/kg。對小鼠和兔皮下或靜脈注射,獲得同樣結(jié)果。在麻醉犬的急性試驗中,此生物堿可引起血壓下降。對離體蛙心,4×10(-4)-10(-3)g/ml濃度時有抑制作用;在離體蛙下肢灌流時,對血管無影響。從地上部分分出的生物堿對麻醉貓能降低血壓,但無抗交感作用(瞬膜試驗),也無罌粟堿樣作用(離體兔腸試驗)。
脾;肝;腎經(jīng)
甘酸;微咸;溫
健脾胃;益氣血;調(diào)有經(jīng)。主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氣血兩虧;身體瘦弱;有經(jīng)不調(diào)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西伯利亞白刺(《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酸胖、哈莫兒(《內(nèi)蒙古中草藥》)。
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源為蒺藜科植物小果白刺的果實。果熟時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鹽堿灘地、河流及水渠旁、湖盆邊緣的沙地、鹽漬化的低沙地。分布內(nèi)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灌木,高50~100厘米。莖直立或彎曲,多分枝,成叢狀,有時橫臥,小枝灰白色,先端刺狀。葉小,4~6枚,簇生于嫩枝上,倒披針形,肉質(zhì),長6~12毫米,寬2~3.5毫米;葉柄短.聚傘花序頂生,花為黃白色,花瓣及萼5片,稀為4片。果為漿果狀核果,近圓形,熟時暗紅色,果汁暗藍紫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化學(xué)成分地上部分含降壓生物堿。
性味甘酸微咸,溫。
功能主治健脾胃,滋補強壯,調(diào)經(jīng)活血。治身體瘦弱,氣血兩虧,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腹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研末為丸、散。
復(fù)方①治身體虛弱:卡密一兩,紅糖二錢。水煎服?;蜓心橥瑁糠X。
②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虛寒腰痛:卡密一兩,益母草五錢,石榴五錢,肉桂、紅花各三錢。共研細末,蜜丸二錢重,每日二次,每次服一丸。
③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卡密一兩,石榴五錢,肉桂、干姜各三錢。共研細末,每日二次,每次服一錢。(性味以下出《內(nèi)蒙古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卡密拼音注音Kǎ Mì別名西伯利亞白刺、酸胖、哈莫兒。
英文名all-grass of Bieberstein Carlina, Siberian Nitrari出處出自《中國沙漠地區(qū)藥植物》。
來源藥材基源:為蒺藜科植物小果白刺和齒葉白刺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Nitraria sibirica Pall.2.Nitraria roborowskii Kom.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喜生于鹽漬化的低沙地、湖盆邊緣的沙地,常在沙堿地、輕度鹽漬化低地、干河床邊形成群落。
2.生于湖盆及荒漠邊緣沙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西北以及河北、內(nèi)蒙古等地。
2.分布于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1.小果白刺 灌木,高50-100cm。具刺針,多分枝,彎曲或直立,有時橫臥。樹皮及小技灰白色,小枝具貼生白絹毛,尖端刺狀。托葉早落;葉在嫩枝上多為4-6片簇生,肉質(zhì),倒卵狀長圓形,長2-3cm,寬3-6mm,先端鈍圓,具小突尖,基部窄楔形,全緣,兩面發(fā)綠色,無毛或嫩時被絹毛。蝎尾狀花序頂生,花黃綠色,較小;萼片5,三角形,覆瓦狀排列;花瓣5,長圓形,彎曲;雄蕊10-15;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個,柱頭3,短。核果漿果狀。錐狀卵形,長8-10mm,成熟時深紫紅色;果核卵形,先端尖,長4-5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2.齒葉白刺 本種與小果白刺的區(qū)別為:葉2-3片簇生,葉片長圓狀匙形或窄倒卵形,長2.5-4cm,寬0.7-2cm,全緣或先端具不規(guī)則2-3齒裂。花稀少。核果卵形;長12-18mm,直徑8-15mm;果核長8-10mm。
化學(xué)成分小果白刺全草含生物堿:白刺喹嗪胺(nitraramine),L-鴨嘴花酮堿(L-vasicinone),白刺喹啉胺(nitramine),異白刺啉淋胺(isonitramine),白刺咪唑堿(nitrabirine)和小果白刺堿(sibirine)。
藥理作用全草中的總生物堿給蛙淋巴囊注射,5-15mg/kg開始出現(xiàn)作用,20mg/kg可出現(xiàn)麻痹、骨胳肌松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減慢,部分青蛙死亡;其半數(shù)致死量為29.5mg/kg。對小鼠和兔皮下或靜脈注射,獲得同樣結(jié)果。在麻醉犬的急性試驗中,此生物堿可引起血壓下降。對離體蛙心,4×10(-4)-10(-3)g/ml濃度時有抑制作用;在離體蛙下肢灌流時,對血管無影響。從地上部分分出的生物堿對麻醉貓能降低血壓,但無抗交感作用(瞬膜試驗),也無罌粟堿樣作用(離體兔腸試驗)。
歸經(jīng)脾;肝;腎經(jīng)
性味甘酸;微咸;溫
功能主治健脾胃;益氣血;調(diào)有經(jīng)。主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氣血兩虧;身體瘦弱;有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