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南瓜蒂

    《中藥大辭典》:南瓜蒂拼音注音Nán Guā Dì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南瓜瓜蒂。秋季采老熟的南瓜,切取瓜蒂,曬干。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區(qū)亦有。

    性狀

    干燥瓜蒂呈5~6角形的盤狀,直徑2.5~5.6厘米,上附殘存的柱狀果柄。外表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稀疏刺狀短毛及突起的小圓點。果柄略彎曲,粗約1~2厘米,有隆起的棱脊5~6條,縱向延伸至蒂端。質(zhì)堅硬,斷面黃白色,常有空隙可見。以蒂大、色黃、堅實者為佳。

    功能主治

    治癰瘍,疔瘡,燙傷。

    ①《安徽藥材》:"焙末用麻油調(diào)涂,治疔瘡、背疽。"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排痰、安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煨存性研末。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疔瘡:老南瓜蒂數(shù)個。焙研為末,麻油調(diào)敷。(《行篋檢秘》)

    ②治燙傷:南瓜蒂曬干燒灰存性,研末,茶抽調(diào)搽。(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對口瘡:南瓜蒂燒灰,調(diào)茶油涂患處,連涂至痊愈為止。(《嶺南草藥志》)

    ④治骨哽喉:南瓜蒂灰、血余灰、冰糖,各適量。米糊為丸服。(《嶺南草藥志》)

    ⑤治一般潰瘍:南瓜蒂燒炭研末,香油調(diào)勻,涂敷患處。(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③保胎:黃牛鼻一條(煅灰存性),南瓜蒂一兩。煎湯服。(《綱目拾遺》神妙湯)

    臨床應(yīng)用

    對晚期血吸蟲病程度較輕的腹水有一定的療效。據(jù)34例觀察,服藥后有4例尿量顯著增加,腹水逐漸消失,食量增加一倍以上;23例腹國有所縮小,體重減輕,食欲增加,精神改善,但尿量增加不顯著,腹水消失遲緩;8例無效。用法:取帶柄的南瓜蒂(柄長1寸左右),置于瓦片上焙焦存性,研末吞服;每次0.5克左右,每日3次,連服2~3周。服藥期間忌鹽,注意休息及補充營養(yǎng)。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南瓜蒂拼音注音Nán Guā Dì英文名Cushaw bas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和植物南瓜的瓜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實,切取瓜蒂,曬干。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區(qū)亦有。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條達2-5m。常節(jié)部生根,密被白色剛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8-19cm,被剛毛;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有5角或5淺裂,長12-25cm,寬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以,兩面均被剛毛和茸毛,邊緣有小而密的細齒。卷須稍粗壯,被毛3-5歧?;▎涡裕菩弁?;雄花單生,花萼筒腫鐘形,長5-6mm,裂片條形,長10-15mm,被柔毛,上部擴大成葉狀,花冠黃色,鐘狀,長約8cm,5中裂,裂片邊緣反卷,雄蕊3,花絲腺體狀,長5-8mm,花室折曲;雌花單生,子房1賽馬,花柱短,柱頭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壯,有棱槽,長5-7cm,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瓠果形狀多樣,外面常有縱溝。種子多數(shù),長卵形或長圓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5-6角形的盤狀,直徑2.5-5.5cm,上附殘存的柱狀果柄。外表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稀疏刺關(guān)短毛及突起的小圓點。果柄略彎曲,粗約1-2條,縱向延伸至蒂端。技堅硬,斷面黃白色,常有空隙可見。

    化學(xué)成分

    以蒂大、色黃、堅實者為佳。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味苦;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利水;安胎。主癰疽腫毒;疔瘡;燙傷;瘡潰不斂;水腫腹水;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安徽藥材》:焙末用麻油調(diào)涂,治療瘡、背疽。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排痰、安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圓葉豆瓣草、坐鎮(zhèn)草來源蕁麻科矮莖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 Hook. et Ar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遼寧、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性味辛,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主治跌......
  • 《全國中草藥匯編》:矮莖朱砂根拼音注音ǎi Jīnɡ Zhū Shā Gēn別名血黨、矮八爪金龍、九管血、開喉箭來源紫金??谱辖鹋僦参锇o朱砂根Ardisia brevicaulis Diels,以根入藥。秋冬采挖,洗凈曬干。性味苦、澀,......
  • 拼音注音ǎi Cù Lì別名黃果矮茶藨。英文名swamp Currant出處始載于《拉漢種子植物名稱》。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矮茶蔍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ibes humile Jancz.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m......
  • 《全國中草藥匯編》:矮陀陀別名金絲矮陀陀、白花矮陀陀來源楝科地黃連屬植物滇黔地黃連Munronia henryi Harms,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性味辛、微苦,涼。有小毒。功能主治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止痛,解熱截瘧。用于跌......
  • 《全國中草藥匯編》:艾葉拼音注音ài Yè別名艾、艾蒿、家艾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