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雙珠母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為薔薇科植物雞麻的果實及根。
生于山坡疏林下及山谷溝邊。分布遼寧、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落葉灌木,高2~3米。莖直立,光滑,散生皮孔;小枝開展,無毛。葉對生,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4~9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截形,上面初有毛,后脫落,下面有黃白色絨毛,邊緣有重鋸齒;葉柄長3~5毫米,和花梗均有黃白色絨毛;托葉條形。花單生新枝頂端,徑3~4厘米;萼筒短,裂片4,卵形,有鋸齒,宿存,和4副萼互生;花瓣4,近圓形,白色;雄蕊多數(shù);心皮4,子房上位。核果4,亮黑色,倒卵形,長7~8毫米,無毛?;ㄆ?~5月。果期7月。
治血虛腎虧:雞麻果實蒸五分鐘,取出,用七至八錢,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空腹服;或用根一兩,切片,水煎取汁,沖糖、酒,早晚空腹服。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雞麻的果實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typos scandens (Thunb.) Makino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6-9月采果實,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800m山坡疏林中及山谷林下陰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
雞麻 落葉灌木,高0.5-2m,稀為3m。小枝紫褐色,嫩枝綠色,光滑。葉對生;葉柄長2-5mm,被疏柔毛;托葉膜質(zhì)狹帶形,被疏柔毛,不久脫落;葉片卵形長4-11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至微心形,邊緣有尖銳重鋸齒,上面幼時被疏柔毛,后脫落幾無毛,下面絹狀柔毛,老時沿脈被疏柔毛?;▋尚?;單花頂生于新梢上;花直徑3-5cm;萼片4,卵狀橢圓形,先端急尖,邊緣有銳鋸齒,外被稀疏絹狀柔毛,副萼片4,細小,狹帶形,比萼片短4-5倍;花瓣4,倒卵形,白色。核果1-4,斜橢圓形,長約8mm,黑色或褐色,光滑?;ㄆ?-5月。果期6-9月。
腎經(jīng)
甘;平
補血,益腎。主血虛腎虧
內(nèi)服:煎湯,15-30g。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雙珠母
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雞麻的果實及根。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下及山谷溝邊。分布遼寧、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2~3米。莖直立,光滑,散生皮孔;小枝開展,無毛。葉對生,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4~9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截形,上面初有毛,后脫落,下面有黃白色絨毛,邊緣有重鋸齒;葉柄長3~5毫米,和花梗均有黃白色絨毛;托葉條形。花單生新枝頂端,徑3~4厘米;萼筒短,裂片4,卵形,有鋸齒,宿存,和4副萼互生;花瓣4,近圓形,白色;雄蕊多數(shù);心皮4,子房上位。核果4,亮黑色,倒卵形,長7~8毫米,無毛?;ㄆ?~5月。果期7月。
功能主治治血虛腎虧:雞麻果實蒸五分鐘,取出,用七至八錢,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空腹服;或用根一兩,切片,水煎取汁,沖糖、酒,早晚空腹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雞麻拼音注音Jī Má別名雙珠母
英文名fruit of Black Jetbead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雞麻的果實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typos scandens (Thunb.) Makino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6-9月采果實,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800m山坡疏林中及山谷林下陰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雞麻 落葉灌木,高0.5-2m,稀為3m。小枝紫褐色,嫩枝綠色,光滑。葉對生;葉柄長2-5mm,被疏柔毛;托葉膜質(zhì)狹帶形,被疏柔毛,不久脫落;葉片卵形長4-11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至微心形,邊緣有尖銳重鋸齒,上面幼時被疏柔毛,后脫落幾無毛,下面絹狀柔毛,老時沿脈被疏柔毛?;▋尚?;單花頂生于新梢上;花直徑3-5cm;萼片4,卵狀橢圓形,先端急尖,邊緣有銳鋸齒,外被稀疏絹狀柔毛,副萼片4,細小,狹帶形,比萼片短4-5倍;花瓣4,倒卵形,白色。核果1-4,斜橢圓形,長約8mm,黑色或褐色,光滑?;ㄆ?-5月。果期6-9月。
歸經(jīng)腎經(jīng)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血,益腎。主血虛腎虧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臨床應(yīng)用治血虛腎虧:雞麻果實蒸五分鐘,取出,用七至八錢,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空腹服;或用根一兩,切片,水煎取汁,沖糖、酒,早晚空腹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