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神經(jīng)性皮炎

    【概述】

    神經(jīng)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以劇烈瘙癢和皮膚苔鮮樣變?yōu)橹饕卣?。皮損好發(fā)于頸部、肘關(guān)節(jié)伸側(cè)、腘窩、股部及腰骶等處,多為局限性,亦可分布比較廣泛。本病多見于青年和成年人,其病因不明,但與神經(jīng)精神因素有明顯關(guān)系?,F(xiàn)代西醫(yī)學(xué)多采用鎮(zhèn)靜或抗組織胺藥物及封閉療法,但缺乏根治的方法。

    現(xiàn)代針灸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的報道,約開始于50年代中期[1]。采用艾灸針刺之法,通過多病例觀察,確有效果。至60年代,不少單位用皮膚針叩刺,因方法簡便,取效迅速,此法曾經(jīng)風(fēng)行一時。有人還挖掘傳統(tǒng)方法,據(jù)清·趙學(xué)敏《本草綱目拾遺》所載之丹藥火法行藥物灸治,也獲效果[2]。

    70年代后期起,針灸治療本病取得較大進展,頭針、埋線、電針、穴位注射及刺血等方法廣泛用于本病治療,療效日趨肯定。隨著臨床實踐的增加,目前一般傾向于多種穴位刺激綜合運用,而皮膚針叩刺仍是主要方法之一。

    據(jù)我們收集的文章看,平均有效率在85% 以上,其中尚有一定復(fù)發(fā)病例。

    【治療】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下無另作說明者,相同)。

    (二)治法

    采用著膚灸法。先用純艾絨制成麥粒大小之艾炷,置于阿是穴周圍施灸,灸點之間相距1.5厘米,灸前可于灸點上先涂以蒜汁,以增加粘度。待艾炷燃盡后,掃去艾灰,用生理鹽水輕輕拭凈,蓋以敷料。如為懼痛者,可于未燃盡前用壓舌板壓滅,并可在灸點周圍以手輕拍減痛。每次只灸1壯,每周2次,更換灸點,不計療程,至皮膚正常為止。此法不化膿,如出現(xiàn)水泡,可穿刺引流并用龍膽紫抹涂?;撜撸孟总浉?,痊愈后不留疤痕。

    (三)療效評價

    共治120例,近期臨床痊愈率在89.0%。此法主要用于局限性神經(jīng)皮炎,對播散型效果較差[8]。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脊椎兩側(cè)、阿是穴。

    配穴:頭面頸部皮炎加曲池、內(nèi)關(guān)、太淵、合谷;上肢加內(nèi)關(guān)、曲池、肺俞、心俞;下肢加血海、足三里、腎俞;會陰及腹部加脾俞、胃俞、關(guān)元、三陰交;播散型加風(fēng)池、曲池、血海、足三里;鞏固調(diào)理加肺俞、心俞、脾俞、太淵。

    脊椎兩側(cè)位置:從頸椎至尾椎兩旁離正中線約4厘米處。據(jù)皮炎的部位和性質(zhì)而選用不同節(jié)段:頭面頸部皮炎選頸椎兩側(cè),上肢皮炎選頸椎4至胸椎5之兩側(cè),下肢皮炎選腰骶椎兩側(cè),腹及會陰部皮部皮炎選胸椎3~12及腰骶椎兩側(cè)。播散型皮炎選胸椎3~12作為重打叩刺區(qū)。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及壓痛點或有條索狀陽性物處。

    (二)治法

    選主穴為主,據(jù)癥酌選配穴。先叩刺阿是穴,以重度叩打法,令輕微出血,繼叩打脊椎兩側(cè),用輕中度叩打法,使之潮紅。配穴在穴區(qū)叩打,亦使之潮紅。一般叩打3~5遍。病損區(qū)叩打法為:先在周圍叩刺,輕度刺激繞打一周,再在病損上反復(fù)叩打,叩打時間視病損大小而打,直徑10厘米的病損區(qū)約叩打4~6分鐘;脊柱兩側(cè)叩打法:從內(nèi)到外,從上到下叩打。為增強療效,叩打后可采用艾條薰灸皮損區(qū)至潮紅,或涂以癬毒靈。大面積者可用滾剌筒滾剌。皮膚針叩打每日或隔日1次(癬毒靈隔日涂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停針3~7天。

    癬毒靈制備:斑蝥20只,土槿皮24克,馬錢子(打成碎塊或切片)、檳榔各18克,川蜈蚣14條。浸于適量的75%乙醇中1周,過濾去渣,再加75%乙醇至1000毫升即可。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biāo)準:臨床痊愈:瘙癢消失,緊損完全恢復(fù)正常;顯效:局部皮膚基本正常,尚有少量皮損有輕度苔蘚化,瘙癢已止;有效:皮損范圍縮小,瘙癢已止;無效:癥狀體征均未見改善。

    共治230例,臨床痊愈59例(25.6%),顯效59例(25.6%),有效99例(43.0%),無效13例(5.8%),總有效率為94.2%[2~5]。

    圍刺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取28號1.5寸長毫針,從阿是穴(即皮膚區(qū))周圍沿皮向中心進針,深度約0.5~1寸。每次據(jù)皮損大小,進10~30針不等,使針尖均集中于皮損區(qū)中心,不留針。亦可將余針拔去后僅留四周4根針,接通電針儀,頻率500~600次/分,連續(xù)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電針15~20分鐘。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左右。配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5~20分鐘。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26例,臨床痊愈106例(84.2%),顯效6例(4.7%),有效12例(9.5%),無效2例(1.6%),總有效率為98.4%[7,8]。

    針灸

    (一)取穴

    主穴:風(fēng)池、大椎、曲池、血海、阿是穴。

    配穴:合谷、委中、足三里、承扶、天柱。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其中阿是穴必取,配穴1~2穴。一般穴位,毫針刺入得氣后,捻轉(zhuǎn)提插施平補平瀉法,留針25~30分鐘。阿是穴用圍刺法,據(jù)皮損大小進針數(shù)支至十?dāng)?shù)支不等,不斷捻轉(zhuǎn),使脹感向四周放散,留針30分鐘?;虿捎冒姆?,用艾條點燃后在距灸處的皮膚約3厘米處,圍繞皮損區(qū)邊緣緩慢向中心移動進行薰灸,直至皮色轉(zhuǎn)紅,表皮發(fā)熱,據(jù)皮損大小每次施灸時間約20~60分鐘。在開始施灸前幾分鐘,癢感可能增劇,但繼續(xù)施灸即可消失。也可囑家屬與病人自灸。阿是穴圍刺或艾灸可同時進行,亦可隔日交替使用。上法為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如針灸欠佳者,可用皮膚針在皮質(zhì)區(qū)叩刺后拔罐。

    (三)療效評價

    共治37例,臨床痊愈27例(48.6%),有效8例(25.7%),無效2例(5.7%),總有效率為95%。本法尚有一定復(fù)發(fā)率[9]。

    耳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肺、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三焦; 2、耳背靜脈、膈、阿是穴。

    配穴: 癢甚者加神門,熱甚者加耳尖,因情志不暢者加心,病久不愈者加枕,熱甚瘙癢劇烈者加耳尖放血。

    阿是穴位置:皮損的耳廓相應(yīng)部位。

    (二)治法

    主穴任選1組,配穴僅與第1組穴配合,第1組穴操作: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均取雙側(cè)。先以毫針刺一側(cè)耳,獲脹痛等得氣感后,留針1小時,留針期間可間斷運針,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第2組穴用放血法,以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每次選1~2穴。刺血時,以左手固定耳廓,將針?biāo)俅倘爰s2毫米深,擠出血數(shù)滴,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片刻,隔日1次。上述均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耳針法,共治69例,痊愈59例,好轉(zhuǎn)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6%[12];割治法31例(部分配合體穴)31例,臨床痊愈27例(87.1%),有效3例(9.7%),無效1例(3.3%),總有效率為96.8%[10]。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肺俞、心俞、脾俞、至陽。

    配穴:曲池、血海。

    (二)治法

    藥液: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當(dāng)歸注射液。

    每次選2~3主穴,療效欠佳時配配穴。先在背部穴位周圍仔細按壓,尋找出棱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yīng)物。然后任選上藥1種,吸入注射器后,用5號齒科針頭刺中陽性物,待有酸脹感,即作雀啄狀提插以加強針感,然后注入藥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每次總量在2毫升左右;配穴采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39例,臨床痊愈20例(51.3%),顯效7例(17.9%),有效7例(17.9%),無效5例(12.9%),總有效率為87.1%[11]。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頸1~骶4督脈循行線、膀胱經(jīng)第1和第2側(cè)線。

    配穴:耳背靜脈。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用28號1寸或2寸毫針5~7根撮合在一起,自上至下對經(jīng)脈線進行點刺,使輕微出血,每次2~3遍,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日。急性期加配穴,點刺耳背靜脈,放血2~3滴,每周2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100例,結(jié)果痊愈92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9%[12]。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大椎、靈臺。

    配穴:皮損在頭頸部、雙上肢者,加曲池;皮損軀干及雙下肢者,加委中;皮損泛發(fā)全身者,曲池、委中輪換取之。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根據(jù)皮膚損害部位選取配穴。治療時病人取俯臥位,得氣后,接G6805電針儀,每一導(dǎo)線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頻率用密波,400次/分以上,強度以患者右耐受為宜。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為一療程。每療程結(jié)束后,休息1周,再行第2療程治療.一般需治療2~3個療程。治療期間不用其它任何治療方法。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68例,結(jié)果治愈53例,顯效12例,無效3例[13]。

    【主要參考文獻】

    [1]羅漢超,等。艾灸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的初步觀察。中華皮膚科雜志 1957;(4):298。

    [2]鐘梅泉。梅花針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41例療效觀察。江蘇中醫(yī)雜志 1986;7(8):30。

    [3]劉桂良,等。梅花針與癬毒靈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 1985;9(1):54

    [4]王敏華,等。皮膚針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20例。上海針灸雜志 1990;9(3):23。

    [5]桂云超。七星針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23例。針灸學(xué)報 1990;6(2):43。

    [6]劉

    華。小艾炷治神經(jīng)性皮炎。中醫(yī)雜志 1980;(2):47。

    [7]劉繼先。電針圍刺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86例。上海針灸雜志 1985;(3):19。

    [8]高洪寶。圍刺法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40例臨床小結(jié)。吉林中醫(yī)藥 1982;(1):44。

    [9]楊慶林。針灸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37例。上海針灸雜志 1987;6(2):23。

    [10]陳鞏蓀,等。耳針研究,南京:江蘇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2:307。

    [11]劉繼先。針刺治療泛發(fā)性神經(jīng)性皮炎的臨床觀察。上海針灸雜志 1989;8(1):21。

    [12]王梅花,等。針刺耳穴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新中醫(yī)

    1993;25(8):31。

    [13]陳守龍。針刺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新中醫(yī)

    1993;25(8):30。

更多中藥材
  • 為什么稍微吃一些食物就覺得撐呢?其實主要是因為胃動力不足所造成,胃動力不足導(dǎo)致吃進去的食物難以消化,一直就停留在咱們這個胃里面,然后造成我們吃一點點東西就會有一種撐脹的感覺,那么該怎么辦呢?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三招第一招,不要坐著,要站著,生......
  • 看很多粉絲問我,中醫(yī)看病為什么要看舌苔呢?舌苔呢究竟能看出什么來呢?中醫(yī)認為,舌為心之苗竅,因為脾之外候,舌頭通過經(jīng)絡(luò)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跟五臟六腑相通,不同的是啊,舌面的區(qū)域?qū)?yīng)不同的臟腑,舌的中部呢一般是屬于脾胃,舌尖主心肺,舌的兩邊呢,......
  • 您是不是經(jīng)常覺得口渴,特別是晚上的時候,心里總感覺口干口渴,甚至?xí)豢市眩缓赛c水就睡不著,非常呢影響睡眠,有些人呢,甚至睡前喝很多的水也沒有用,不僅口干,而且還會出現(xiàn)夜尿多的問題,要頻繁的起夜,那半夜口干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造成口干的三個......
  • 癥狀:很多濕氣重的人呢,都會有早起困倦,口臭,面容憔悴,舌邊有齒痕,整個人每天都是渾渾噩噩地失去了活力,所以祛濕成了頭等大事。那么如何祛濕呢?第一,飲食調(diào)節(jié),我們可以吃一些利水化濕,健脾益胃的食物,像是山藥,薏米,紅豆,冬瓜啊等等都是可以的......
  • 頸椎病的手法治療,其中有一類就是椎動脈型頸椎病,那么它的癥狀就是一個頭暈,經(jīng)常我們說這種小關(guān)節(jié)紊亂,導(dǎo)致我們頸椎破壞之后,那么它就會出現(xiàn)椎動脈的供血這種不夠,過性的痙攣,導(dǎo)致一過性缺血系列癥狀。這個很多病人到恐懼,脖子不太敢動,越不動越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