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看吳鞠通如何“佩姜”、用姜

    清代名醫(yī)吳鞠通常將一塊老干姜用小絹袋盛裝佩帶身上,稱佩姜,以避瘟疫邪氣。

    一天,他在郊外遇見一村婦面白昏倒,守候一旁的丈夫頓足捶胸。問原因,知婦人連日泄瀉。吳鞠通診其脈舌,為寒濕泄瀉虛脫日曬暈厥,便取佩姜囑其夫速煎送來,即于樹蔭處為之點穴揉按。村婦服姜湯后四肢漸轉(zhuǎn)溫暖,目睜神復(fù)。

    有一富商的兒子十多歲,時常飲湯食鮮竹雞。一年后,形體漸消瘦,易躁怒,?;柩?,遂請吳鞠通為之診病。吳鞠通細(xì)察后又詳問飲食起居,便以生姜兩斤搗汁,取一盅拌白礬細(xì)末調(diào)勻,以竹筷撬齒頻頻灌飲,頃刻蘇醒。竹雞喜食半夏,患者食竹雞致間接半夏中毒,生姜解半夏毒,所以取效。

    點評:這幾個故事都是談生姜的,生姜是一味調(diào)料,但在中藥中它可起著很大的作用。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生姜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jīng)。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功能。前面的故事說得明白,那個夫人是由于寒濕泄瀉導(dǎo)致的虛脫,而生姜可以溫中散寒,正對此證。第二個故事談到了生姜解毒的作用,生姜不僅可以解半夏毒還可以解魚蟹毒,所以我們在吃螃蟹時往往要蘸姜汁,一方面制約蟹肉的寒性,另一方面有解毒作用。這里要提醒大家,生姜性味辛溫,對于虛寒性體質(zhì)或性質(zhì)屬寒性的病癥較適宜。熱性體質(zhì)或癥屬實熱或溫?zé)岬牟“Y必須慎用或不用。

更多中藥材
  • 扁豆花富含蛋白質(zhì)。維生素B。維生素C和其他營養(yǎng)物質(zhì),其營養(yǎng)價值和飲食價值很高,適量的飲食對自己的健康有很好的補(bǔ)充作用,但扁豆花的效果和作用是什么?1.扁豆花的功效和作用。從扁豆花的性味歸經(jīng)來看,其性寒甘,可入脾、胃、大腸經(jīng),具有健脾、中暑、......
  • 姜,也被稱為生姜,姜,有獨特的辛辣香味,是一種常用的調(diào)味品,它可以使各種菜肴美味可口,味道香。吃幾片姜或放一點姜,可以改善食欲,增加食欲,所以俗話說:米飯不香,吃姜。姜的辛辣成分主要有姜酮、姜醇和姜酚。它們具有一定的揮發(fā)性,能增強(qiáng)和加速血液......
  • 三黃,即黃芩、黃連、黃柏,是中醫(yī)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燥濕藥。三者均有苦寒之味,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三者常相互配合,以提高清熱解毒的力度,因此被稱為三黃,因為它們都姓黃,但經(jīng)過仔細(xì)研究,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黃芩是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中醫(yī)......
  • 枸杞應(yīng)干燥、通風(fēng),避免高溫,防蛀。不要吃太多的滋補(bǔ)品,枸杞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古枸杞比較合適;如果想到治療效果,最好每天吃30克左右。過黃過度熏制可使枸杞明亮,外觀鮮紅,但對人體有害,購買時應(yīng)注意不要簡單地注意......
  • 山藥多用于解渴(糖尿病)和虛勞咳嗽。炒后食用可治療脾胃不足和腎氣不足。但有濕熱實邪者(如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苔黃膩等)不宜多服;山藥有收澀作用,大便干結(jié)者不宜食用;山藥淀粉酶不耐高熱,不宜長時間煎炸;不要一起吃山藥和甘遂,也不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