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檰芽

    《中藥大辭典》:檰芽拼音注音Mián Yá出處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為杜仲科植物杜仲初生嫩葉。

    化學(xué)成分

    葉含杜仲膠約3%,生物堿0.028%,葡萄糖甙0.072%,果膠7.3%,脂肪2.2%,樹脂1.48%,有機(jī)酸1.49%,酮糖3.6%(水解前)、5.2%(水解后),醛糖0.95%,維生素C_48毫克%,以及咖啡酸、綠原酸、鞣質(zhì)。糖甙中有桃葉珊瑚甙,樹脂中含植物甾醇,有機(jī)酸中尚有蘋果酸、酒石酸、延胡索酸等。

    功能主治

    《本草圖經(jīng)》:"采食主風(fēng)毒腳氣及久積風(fēng)冷,腸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檰芽拼音注音Mián Yá別名

    杜仲芽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

    采收和儲(chǔ)藏:春季嫩葉初生時(shí)采摘,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喬木,高達(dá)20m。樹皮灰褐色,粗糙,折斷拉開有多數(shù)細(xì)絲。幼枝有黃褐色毛,后變無毛,老枝有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上面有槽,被散生長毛;葉片橢圓形、卵形或長圓形,長6-15cm,寬3.5-6.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老葉略有皺紋,邊緣有鋸齒;側(cè)脈6-9對(duì)?;▎涡?,雌雄異株,花生于當(dāng)年枝基部,雄花無花被,花梗無毛;雄蕊長約1cm,無毛,無退化雌蕊;雌花單生,花梗長約8mm,子房1室,先端2裂,子房柄極短。翅果扁平,長橢圓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圍具薄翅;堅(jiān)果位于中央,與果梗相接處有關(guān)節(jié)。早春開花,秋后果實(shí)成熟。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補(bǔ)虛生津;解毒;止血。主身體虛弱;口渴;腳氣;痔瘡腫痛;便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 ;或研末,1-3g.

    各家論述

    《本草圖經(jīng)》:采食主風(fēng)毒腳氣及久積風(fēng)冷,腸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湯。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堇菜科白犁頭草Viola alata Burgsd.,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辛、酸,寒。功能主治解熱,拔毒,散瘀。癤腫,瘡瘍,急性乳腺炎,跌打腫痛:用鮮全草適量加紅糖少許,共搗爛外敷。急性結(jié)膜炎,乳汁不通:用全草3~5錢,水煎服......
  • 拼音注音Bái Dú Huó別名獨(dú)活、朱噶爾、法洛海、白羌活、藏當(dāng)歸、香白芷、騷獨(dú)活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白亮獨(dú)活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eracleum candicans Wall.ex DC.采收和儲(chǔ)藏:4-10月采挖,去其莖......
  • 別名狼毒[東北]、狼毒疙瘩、黃皮狼毒、大貓眼草、貓眼根、山紅蘿卜根來源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E. pallasii Turcz.]和月腺大戟E. ebracteolata Ha......
  • 拼音注音Bái Zhū Lì別名滇錐栗、椎栗來源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高山栲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剝?nèi)タ偘瑫窀?。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2800......
  • 拼音注音Bái Zhū Lì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高山栲的根或莖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采收和儲(chǔ)藏:根全年可采,莖皮春、夏、秋季剝?nèi)?,均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