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前一段時間,本人治療了一位重患,因病癥復雜,而同時寫信請教了我的兩位老師陳景河、王輝武。現就來往內容和我的失誤,刊登于此。雖不能成方成法,但可羽翼《硫球百問》,給人以啟示。
1、尊敬的王輝武老師:
你好!好久沒給老師寫信了,現在一切還好吧!身體如何?現在重慶還很熱么?我們北方已經很冷了。
前幾日,治療了一位老年支氣管哮喘的女患,因多年老病發(fā)作,經中西醫(yī)治療未愈。診時喘促氣上,喉中痰鳴,痰色白質略稠,咯吐不利,睡眠差,納食少,時汗出,不惡風,小便黃,大便2~3日一次,脈弦寸浮關滑而尺沉弱,舌質紅絳,苔白滿布,如積粉,面色黧黑,有數個紅點,眼神外露,診后與下方調理。射干12克,麻黃10克,半夏12克,五味子12克,細辛3克,蘇子10克,杏仁12克,陳皮20克,桂枝12克,生姜10克,前胡15克
經上方加減4、5劑,仍無效果,不知何故,故煩請老師百忙中指點迷津,許生不勝感激,順祝:
診安!
2、王老師由于十分忙,所以在我去信的原稿紙上,做了批注和指點。如在”小便黃“上寫到”熱象“兩字?!鄙噘|紅絳,苔白滿布,如積粉“上寫”內熱之象“四字,在桂枝、生姜、細辛下面劃了橫線。最后寫到”患者估計是以熱為主,桂枝、姜、細辛不宜用,可用定喘湯加地龍、生石膏,可試試!“
3、我給陳景河老師的去信,內容與王輝武老師的大體相同。
4、陳老的回信是:
某某醫(yī)生:
你好!來信收悉。關于所問之病治療問題,我看此癥是哮喘病,而受外感后,邪入內傷陰津,成為虛實夾雜,錯綜復雜,難治之證。誠為金匱所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耙簿褪钦f病有新舊,治分先后,卒病易治,痼疾難愈。不過此患之卒病,為邪氣入內,化熱傷津。此從你信中言,舌色紅絳看出,而苔白滿布、不爽,乃濕濁蘊于中焦,此誠為脾不健運,肺不肅降,水津不布所致。脈又見弦象,又寸浮、關滑、尺弱。有陰陽離決之危象,故目光露神,當前為危篤之證。你前方以射干麻黃湯加減,屬隨證加減活之。其效不顯,頗為棘手。我的意見,當用白茅根200克煮水,水開后10分鐘,即可取下,視涼溫時頻飲之。再煎三子養(yǎng)親湯加一貫煎方,合煮服之。望你視病情而定為宜。
結果:該患因為服藥不見效,后又改西醫(yī),靜點抗生素。但沒等兩位老師的回信到達,便離開了人世。十分的遺憾。也很內疚。然筆者由衷的感謝二位老師的指點。尤其是陳景河老先生,八十多歲的老人,不但堅持門診。而且千里之外,用顫抖的手,書寫著艱澀的文字?,F在看看,仍讓人感動不已。
兩位老師都是為中醫(yī)事業(yè)嘔心瀝血的躬行者,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解釋著中醫(yī),發(fā)展著中醫(yī)。正如張瓊林老師所言”醫(yī)不可無派,但醫(yī)不可執(zhí)派......“。所以無論何門何派,而醫(yī)學之初衷,不過愈疾除病而已。愿中醫(yī)有識之士,結成一體,以臨床實踐為基礎,從不同角度來窺測中醫(yī),挖掘中醫(yī)的價值。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前一段時間,本人治療了一位重患,因病癥復雜,而同時寫信請教了我的兩位老師陳景河、王輝武。現就來往內容和我的失誤,刊登于此。雖不能成方成法,但可羽翼《硫球百問》,給人以啟示。
1、尊敬的王輝武老師:
你好!好久沒給老師寫信了,現在一切還好吧!身體如何?現在重慶還很熱么?我們北方已經很冷了。
前幾日,治療了一位老年支氣管哮喘的女患,因多年老病發(fā)作,經中西醫(yī)治療未愈。診時喘促氣上,喉中痰鳴,痰色白質略稠,咯吐不利,睡眠差,納食少,時汗出,不惡風,小便黃,大便2~3日一次,脈弦寸浮關滑而尺沉弱,舌質紅絳,苔白滿布,如積粉,面色黧黑,有數個紅點,眼神外露,診后與下方調理。射干12克,麻黃10克,半夏12克,五味子12克,細辛3克,蘇子10克,杏仁12克,陳皮20克,桂枝12克,生姜10克,前胡15克
經上方加減4、5劑,仍無效果,不知何故,故煩請老師百忙中指點迷津,許生不勝感激,順祝:
診安!
2、王老師由于十分忙,所以在我去信的原稿紙上,做了批注和指點。如在”小便黃“上寫到”熱象“兩字?!鄙噘|紅絳,苔白滿布,如積粉“上寫”內熱之象“四字,在桂枝、生姜、細辛下面劃了橫線。最后寫到”患者估計是以熱為主,桂枝、姜、細辛不宜用,可用定喘湯加地龍、生石膏,可試試!“
3、我給陳景河老師的去信,內容與王輝武老師的大體相同。
4、陳老的回信是:
某某醫(yī)生:
你好!來信收悉。關于所問之病治療問題,我看此癥是哮喘病,而受外感后,邪入內傷陰津,成為虛實夾雜,錯綜復雜,難治之證。誠為金匱所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耙簿褪钦f病有新舊,治分先后,卒病易治,痼疾難愈。不過此患之卒病,為邪氣入內,化熱傷津。此從你信中言,舌色紅絳看出,而苔白滿布、不爽,乃濕濁蘊于中焦,此誠為脾不健運,肺不肅降,水津不布所致。脈又見弦象,又寸浮、關滑、尺弱。有陰陽離決之危象,故目光露神,當前為危篤之證。你前方以射干麻黃湯加減,屬隨證加減活之。其效不顯,頗為棘手。我的意見,當用白茅根200克煮水,水開后10分鐘,即可取下,視涼溫時頻飲之。再煎三子養(yǎng)親湯加一貫煎方,合煮服之。望你視病情而定為宜。
結果:該患因為服藥不見效,后又改西醫(yī),靜點抗生素。但沒等兩位老師的回信到達,便離開了人世。十分的遺憾。也很內疚。然筆者由衷的感謝二位老師的指點。尤其是陳景河老先生,八十多歲的老人,不但堅持門診。而且千里之外,用顫抖的手,書寫著艱澀的文字?,F在看看,仍讓人感動不已。
兩位老師都是為中醫(yī)事業(yè)嘔心瀝血的躬行者,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解釋著中醫(yī),發(fā)展著中醫(yī)。正如張瓊林老師所言”醫(yī)不可無派,但醫(yī)不可執(zhí)派......“。所以無論何門何派,而醫(yī)學之初衷,不過愈疾除病而已。愿中醫(yī)有識之士,結成一體,以臨床實踐為基礎,從不同角度來窺測中醫(yī),挖掘中醫(yī)的價值。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