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熊蕨根

    《中藥大辭典》:熊蕨根拼音注音Xiónɡ Jué Gēn出處

    《國藥的藥理學(xué)》

    來源

    為鱗毛蕨科植物狹頂鱗毛蕨根莖。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叢中或林下。分布山東、浙江、江西、湖北、陜西、四川、云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狹頂鱗毛蕨,又名:半邊草。

    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狀莖塊狀,直立。葉柄長10~20厘米,稻稈色,被大形鱗片;鱗片赤褐色,長8-13毫米;線狀披針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廣卵形,先端長漸尖。邊緣作不規(guī)則的突起,上部葉柄及中軸上的鱗片細(xì)而狹;2回羽狀復(fù)葉,葉片長矩圓形至被針狀矩圓形,長30~60厘米,寬20~30厘米,下部稍狹;不生孢子囊群的羽片4~16對,長矩圓形至長矩圓狀披針形,有短柄;小羽片線狀披針形,略呈鐮刀狀,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耳形,邊緣有鋸齒;著生孢子囊群的羽片5~9對,緊縮,各裂片上有孢子囊群1~3對,具囊群蓋。

    化學(xué)成分

    含綿馬酸等。

    功能主治

    ①《國藥的藥理學(xué)》:"為絳蟲驅(qū)除藥。可為綿馬的代用品。"

    ②《廣西藥植名錄》:"葉:治跌打。根狀莖:治痢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2.5餞:或研末。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熊蕨根拼音注音Xiónɡ Jué Gēn別名

    半邊草、毛頭黃

    英文名Lacerate Wood Fern出處

    出自《國藥的藥理學(xué)》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狹頂鱗毛蕨的根莖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pteris lacera (Thunb.)O.Kuntze[Polypodium lacera Thunb.]

    采收和儲藏:根莖全年均可采收。挖出后洗凈,去葉柄與須根;葉幼嫩時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800m的山坡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及湖北、陜西、四川、云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60-75cm。根莖短而直立,頂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棕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5-40cm,禾稈色,向上沿葉軸和羽軸疏被棕色、披針形小鱗片;葉片紙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長25-35cm,中部寬20-25cm,兩面光滑,二回羽狀;羽片略斜展,卵狀披針形,長13-15cm,寬5-7cm,先端漸尖并為羽裂,一回羽狀深裂;小羽片7-9對,長圓形,圓鈍頭,有細(xì)鋸齒,除基部1-3對外,余均與葉軸合生,基部下側(cè)呈耳形;葉脈羽狀,側(cè)脈分叉。孢子囊群圓形,背生于小羽片的小脈上,在中脈兩側(cè)各腓成1行;囊群蓋圓腎形。

    化學(xué)成分

    根莖含綿馬酸(filixic acid),黃綿馬酸(flavasipidic acid),東北貫眾素(dryocrassin)。

    歸經(jīng)

    脾經(jīng)

    性味

    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活血;殺蟲。主跌打損傷;痢疾;絳蟲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國藥的藥理學(xué)》:為絳蟲驅(qū)除藥。可為綿馬的代用品。

    2.《廣西藥植名錄》:葉:治跌打。根狀莖:治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ǜ Yè Guǒ Shí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eagnus viridis Serv.va......
  • 拼音注音Bái Dù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莖洗凈,切片,葉切碎,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此種產(chǎn)于美國東部,美國栽培葡萄品種多出自此種?,F(xiàn)我國云......
  • 《中藥大辭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別名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三七“條。性味《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肮δ苤髦吻鍩?,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fēng)濕痛,骨折、......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