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眼

    本病是指胞瞼近瞼弦部生小癤腫,形似麥粒,易于潰膿的眼病,稱為針眼,又名土疳(《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土瘍(《目經大成·五色瘍》),俗名偷針(《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相當于西醫(yī)學的之麥粒腫。

    [病因病機]

    一、風邪外襲,客于胞瞼而化熱,風熱壅阻于胞瞼皮膚肌腠之間,灼爍津液,變生瘡瘍,發(fā)為本病。

    二、過食辛辣炙賻,脾胃積熱,循經上攻胞瞼,致營衛(wèi)失調,氣血凝滯,局部化熱釀膿。

    三、余邪未盡,熱毒蘊伏,或素體虛弱,衛(wèi)外不固,易感風邪者,常反復發(fā)作。

    [臨床表現(xiàn)]

    初起,胞瞼微癢痛,近瞼弦部皮膚微紅腫,繼之形成局限性硬結,并有壓痛,硬結與皮膚相連。若病變發(fā)生于靠小眥部者,紅腫锨痛較劇,并可引起小眥部白睛赤腫。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及有壓痛,甚至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等全身癥狀。

    本病輕者可于數(shù)日內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瞼弦近睫毛處出現(xiàn)黃白色膿頭,形如麥粒(彩圖2)。待腫瘍潰破,膿出則痛減腫消。發(fā)于瞼內面者,赤痛較重,常見瞼內局部充血,并露出黃色膿點,可以自行潰破。

    [診斷依據(jù)]

    一、瞼弦部位出現(xiàn)局限性紅腫硬結,形如麥粒,壓痛明顯。

    二、胞瞼紅腫。

    三、3—5天后紅腫硬結表面出現(xiàn)黃白色膿頭。

    [鑒別診斷]

    一、胞腫如桃胞瞼皮膚紅赤,高腫難睜,狀如桃李,腫痛拒按,白睛赤腫。相當于西醫(yī)學的眼瞼炎性水腫。

    二、眼丹發(fā)病部位同針眼,但眼瞼赤痛漫腫,質硬拒按,常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等全身癥狀。

    三、眼癰發(fā)病部位在眼瞼皮下,較針眼病勢兇猛,紅腫熱痛甚,化腐成膿范圍大,可波及全部眼瞼。并有畏寒高熱、頭痛等全身癥狀。

    [辨證論治]

    對本病的治療,原則上在未成膿時,應辨其風熱或脾胃熱毒上攻而分別施治,以達退赤消腫促其消散之目的。已成膿者,當促其潰膿或切開排膿,促其早日痊愈。

    一、內治

    (一)風熱外襲

    [主證]病初起,局部微有紅腫癢痛,并伴有頭痛、發(fā)熱、全身不適等,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證候分析]風與熱邪皆能作癢,風勝、熱勝亦皆致腫。今風熱之邪客于胞瞼,故胞瞼紅腫而癢。所見全身癥,均為風熱襲表之征。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本方以薄荷、豆豉、荊芥、桔梗、牛蒡子疏風解表,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配竹葉、蘆根、甘草以助清熱。本病初起證偏風重者,可加桑葉、菊花;證偏熱重者,可去荊芥、豆豉,加黃連、黃芩以助清熱解毒。

    (二)熱毒上攻

    [主證]胞瞼局部紅腫,硬結較大,灼熱疼痛,伴有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shù)等。

    [證候分析]脾胃蘊熱,積久熱毒上攻胞瞼,阻滯脈絡,營衛(wèi)失調,故癤腫紅赤掀痛。

    內熱重,故伴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shù)等癥。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方中石膏、炒山梔清脾胃積熱,黃連瀉火解毒,防風助散伏火,生地、丹皮涼血清熱,藿香理氣,當歸和血,二藥調和營衛(wèi),升麻清熱解毒,引藥入陽明,共奏清熱瀉火解毒之功。若有便秘可加大黃、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熱生津,且有助于消腫排膿。

    (三)脾胃伏熱或脾胃虛弱

    [主證]針眼反復發(fā)作,但諸癥不重。

    [證候分析]原患針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熱,不時上攻胞瞼,阻滯脈絡,或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正氣不固,時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復發(fā)作。由于正氣虛,邪氣不盛,故諸癥不重。

    [治法]清解脾胃伏熱,或扶正祛邪。

    [方藥]屬脾胃伏熱者,宜選清脾散加減。方中以石膏、梔子、黃芩清脾胃積熱,為主藥;防風、薄荷、升麻助主藥發(fā)散郁伏之火;赤芍涼血,散血分瘀熱;枳殼、藿香、陳皮、甘草理氣和中,振復脾胃氣機。諸藥合用,共收瀉脾伏火,調理脾胃氣機的作用。

    屬脾胃虛弱者,宜選四君子湯為基礎,酌加當歸、白芍、山楂、神曲、麥芽等,健脾益氣,和血消滯,配伍解毒排膿之晶,使其標本兼顧,以收扶正祛邪之功。

    二、外治

    (一)未釀膿者,局部可用濕熱敷以助消散,或用紫金錠磨汁,頻涂患部皮膚,消腫止痛。

    (二)已成膿者,當切開排膿。若膿頭在眼瞼皮膚面者,切口應與瞼緣平行,膿頭位于瞼內面者,切口應與瞼緣垂直,不可傷及瞼緣,但宜稍大,以利膿液排流。

    三、針法

    (一)針刺法常用穴:攢竹、睛明、絲竹空、瞳子寥、陽白、魚腰、四白、承泣、合谷、列缺、外關等。一般針眼生于上瞼近瞼弦靠內眥部,可取攢竹、睛明穴;靠外眥部可取絲竹空、瞳子髏穴;在中間,可取陽白、魚腰穴;在下瞼可取四白、承泣穴。同時配合遠端取穴,如合谷(必用)、列缺、外關等。但需注意,眼部取穴應在小癤紅腫區(qū)以外。手法用中刺激或重刺激。

    (二)針挑法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膚面,找出紅點一個或數(shù)個,若不明顯,可輕刮之后再找。消毒后,用毫針挑破,擠出粘液或血水。

    四、其他治法

    可用抗生素眼藥水及眼膏點眼。如諾氟沙星眼液、金霉素眼膏等。

    [預防調攝]

    平時應注意眼部衛(wèi)生,增強體質,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應及時矯治。發(fā)病后切忌對局部用力擠壓,要及時治療。見膿頭后及時切開排膿,以免自潰后瘡口不齊,留下明顯疤痕,但嚴重者,少數(shù)可發(fā)展為眼丹。

    [轉歸預后]

    本病一般預后良好。只要及時治療,避免對患部用力擠壓,并發(fā)癥也較少。若能在釀膿后及時切開排膿,愈后可不留明顯疤痕,但嚴重者,有少數(shù)可發(fā)展為眼丹。

    [文獻摘要]

    《審視瑤函·土疳癥》:“此癥謂胞上生毒也,俗號為偷針。有一目生而傳兩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膿血而愈者,有犯觸辛熱燥膩、風沙煙火,為漏、為吊敗者,有竅未實,因風乘虛而人,頭腦俱腫,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p>

更多中藥材
  • 夏天濕氣重,氣候是一個大因素,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濕,濕氣還源源不斷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濕氣滿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較弱,運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進入身體沒有變成氣血精液,而是變成痰濕。所以對于脾虛的人而言,在祛濕的同時還要健脾......
  • 預防濕氣加重,這三種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雖然能補脾益氣,但同時也會助濕。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類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蘿等,還有山藥、紅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適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氣逐漸......
  • 日常飲食要根據(jù)體質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體質要多吃溫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虛寒體質都不能吃涼性的食材呢?不能這么絕對,可以適量吃一點應季的食材來調和氣候對于身體的影響。比如夏天吃點空心菜,冬瓜,絲瓜清熱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來......
  • 有些朋友寒濕重,頭面容易出油,小肚子大,平時還容易乏力,人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好,通常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好,吃進去的食物,水液不能轉化成人體需要的精華和能量,而是變成了廢物堆積到身體,不能很好的排出去,形成了痰濕淤阻的情況。我們可以用健脾......
  • 由于我們長期低頭或者伏案工作,造成的這個頸部肌肉勞損就會引起頸肩酸痛的癥狀,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確診是頸部肌肉勞損而造成的頸肩酸痛,治療起來也非常的簡單,這個大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完成。首先準備個熱水袋,熱水袋也充滿熱水之后啊,裹上毛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