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蜇蟲

    拼音注音Zhē Chónɡ別名

    地鱉、土鱉、過街、簸箕蟲、蚵蚾蟲、地鱉蟲、地蜱蟲、地烏龜、土元、土鱉蟲、臭蟲母、蓋子蟲、土蟲、節(jié)節(jié)蟲、螞蟻虎

    英文名Ground Beetle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鱉鐮科動物地鱉或冀的雌蟲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2.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Polyphaga Bolivar]

    采收和儲藏:野生者在夏、秋季捕捉,人工飼養(yǎng)者可隨時捕捉。捕到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間,多見于糧倉底下或油坊陰濕處。

    2.多生活于廚房、灶腳及陰濕處。

    資源分布:1.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2.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雌蟲長約3cm,體上下扁平,黑色而帶光澤。頭小,向腹面彎曲??谄骶捉朗?,大顎堅硬。復眼發(fā)達,腎臟形;單眼2個。觸角絲狀,長而多節(jié)。前胸盾狀,前狹后闊,蓋于頭上。雄蟲前胸呈波狀紋,有缺刻,具翅2對。

    2.冀地鱉,雌蟲體寬卵圓形,較地鱉寬。蟲體表面暗黑色,無光澤,不如地鱉光亮體背較地鱉扁。前胸背板前緣及身體周圍具紅褐色或黃褐色邊緣。體背面有密集的小顆粒狀突起,無翅。雄蟲有翅,體灰黑色,除前胸背板前緣處有明顯的淡色寬邊外,身體其他部分無細碎斑紋。

    栽培

    生活習性,地鱉為陸生性昆蟲。怕光,晝伏夜出。性喜溫暖濕潤,適宜生活于室內(nèi)、外陰濕的松土中。每年4-11月為生命活動附段,在夏、秋季氣溫高、溫度大的情況下繁殖力最強。有冬眠習性,每年氣溫低于12℃時,入土冬眠。在食性方面,屬于雜食性昆蟲。為不完全變態(tài)昆蟲, 一生只經(jīng)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一個世代需2-4年。

    養(yǎng)殖技術(shù),首先建立單層或立體多層飼養(yǎng)池,一般面積為1-2m2,池中填以砂土、粘土或壤土,以含腐殖質(zhì)較多并經(jīng)冬季凍酥的菜園土最佳,所取土要經(jīng)過曝曬消毒,過篩,土粒大小似米?;蚓G豆粒,土內(nèi)加入三成礱糠灰或細煤土。人工養(yǎng)殖可從卵鞘開始,也可從若蟲、成蟲期開始,但以卵鞘開始為有利。產(chǎn)卵期(每年5-11月)每隔7天取表土3cm過篩,取出卵鞘即可進行人口孵化。

    飼養(yǎng)管理,大小地鱉必有舂池飼養(yǎng),以避免大小爭食,相互殘殺。池內(nèi)土壤保持濕度相宜,含水量達20%,相對濕度達70%-75%以上,池土過干,可用噴水或多喂青飼粒來調(diào)節(jié)濕度。春季轉(zhuǎn)暖時開始喂食糠皮、麥麩、豆餅等,高溫季節(jié)可喂些菜葉和各種瓜菜,一般2天喂食1次。冬眠期不必喂食。

    病害防治,注意防蛇、老鼠、蛤蟆、雞、鴨、貓、螞蟻等進入飼養(yǎng)池。螨也是土鱉的天敵,常寄生于蟲體胸腹部及腿莖節(jié)的薄膜處。防治方法:更換池土,池內(nèi)不宜過濕,用油條、面魚、肉骨頭等白天放于池內(nèi)誘螨,每2h取出處理之,白天用火將表土及池壁迅速燎燒殺螨。

    性狀

    性狀鑒別(1)地鱉,呈扁平卵形,長1.3-3cm,寬1.2-2.4cm。前端較窄,后端較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fā)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jié),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部較小,有絲狀觸角1對,常脫落。胸部有足3對,具細毛和刺。腹部有橫環(huán)節(jié)。質(zhì)松脆,易碎。氣腥臭,味微咸。以完整、油潤光澤、無泥者為佳。

    (2)冀地鱉,呈長橢圓形,長2.2-3.7cm,寬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邊緣帶有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

    顯微鑒別(1)地鱉,①體壁碎片呈棕黃色及半透明狀的纖維組織碎片。在胸背板碎片上有突起狀的毛窩散在,毛窩直徑16-28μm,密度為每1mm2有120-200個。多數(shù)毛窩上著生生著短粗壯剛毛,棕黃色,長90-190μm?;恐睆?2-30μm,壁較厚3-4μm。胸背板內(nèi)表面(附有內(nèi)皮)上,可見毛窩如前,只是略小。附有內(nèi)皮部分可見密集的細剛毛著生,顏色較淺,長300-400μm,基部直徑10-21μm。②橫紋肌纖維呈淡黃色或無色半透明狀,散在或并列在一起,多折斷,壁有波紋狀增厚。此外,偶見氣管壁碎片。

    (2)冀地鱉,①黃棕色壁碎片上布滿紅棕色盤狀突出,直徑40μm左右,密度為每1mm2有90-120個。②剛毛形態(tài)不一,有短粗壯紅棕色剛毛,長25-60μm ,基部直徑10-20μm,稍密,壁較厚的棕色剛毛,長150-300μm,基部直徑10-20μm ,稍密,也有細長半透明狀剛毛,長短不一,長200-600μm,基部直徑15-10μm。

    毒性

    小鼠40只單次給于土鱉蟲總生物堿水提液(TAEsⅡ )后,觀察72小時,按寇氏法求得腹腔注射給藥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 136.45±7.98mg/kg(P=0.95)。給藥后,先表現(xiàn)抖動,進而跳躍、震顫、豎耳,多在10-20分鐘死亡。

    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和氨基酸。揮發(fā)油總量22.19%,主為萘,另含各種脂肪醛和芳香醛,占24.95%。還含有二氯苯和二甲基二硫醚等其它中藥少見的成分。氨基酸總含量約40%,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30%以上。另含β-谷甾醇。又從中分得二十八烷醇、十八烷基甘油醚、尿囊素、尿嘧啶;膽甾醇、棕櫚酸5,4′-二羥基-7-甲氧基黃酮。

    藥理作用

    1.土鱉蟲總生物堿對動物耐缺氧的影響:土鱉蟲總生物堿提取液(TAEsI)、土鱉蟲浸膏(EE),溶劑均為0.3%吐溫,0.2%西黃膠,濃度為1%,土鱉蟲總生物堿水提液(TAESⅡ),濃度為2.5%,pH=6,心得安,硫酸異丙腎上腺素等。

    1.1.TAEsI及EE對夾閉小鼠氣管心電消失時間的影響:取體重18.5±l.70(x±SD)小鼠44只,雌雄兼有,隨機分4組,溶劑對照組(0.3%吐溫和0.2%西黃膠混合液)TAESI(200mg/kg),EE(200mg/kg),心得安(10mg/kg)為陽性對照,均腹腔注射給藥,藥后30分鐘,用烏拉坦(1.2g/kg)腹腔注射麻醉,分離氣管,用動脈夾夾閉后,立即觀察心電(Ⅱ?qū)?lián))、消失時間。結(jié)果表明TAEsI和心得安均能延長夾閉小鼠氣管后心電消失時間。

    1.2.TAEsⅡ?qū)θ毖跣∈笮碾姷挠绊懀喊?0.9mg/kg劑量小鼠腹腔注射給藥,生理鹽水對照,藥后30分鐘麻醉,分離雙側(cè)頸總動脈,用線結(jié)扎后,觀察心電(Ⅱ?qū)?lián))消失時間,并觀察呼吸停止時間,結(jié)果表明,TAEsⅡ的心電消失時間16.28±3.64分鐘比對照11.48±2.71分鐘明顯延長(P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果衛(wèi)矛拼音注音Cì Guǒ Wèi Máo別名扣子花、巖風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長刺衛(wèi)矛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潮濕巖縫中。分布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灌木,高達6米。樹皮灰褐色,小枝具四棱。葉......
  • 拼音注音Cì Guǒ Gān Cǎo別名胡蒼耳、馬狼稈、馬狼柴、狗甘草來源豆科甘草屬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以根及果實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冬成熟后采,均曬干。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果序......
  • 拼音注音Cì Guǒ Sū Mù別名忙果釘(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果蘇木的葉。夏季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疏林灌木叢、海邊村莊荒地上。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藤狀灌木,全株有下彎的......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果藤別名大膠藤、牛蹄麻、雞冠麻來源梧桐科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澀、微苦,微溫。功能主治祛風濕,壯筋骨。主治產(chǎn)后筋骨痛,風濕骨痛,腰肌勞損。外用......
  • 別名藤杜仲[云南麗江]來源衛(wèi)矛科刺果藤仲Euonymus acanthocarpus Franch. var. scandens (Loes.) R. A. Blak.,以藤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溫。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經(jīng)活絡(luò)。主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