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鱔藤

    《全國中草藥匯編》:黃鱔藤拼音注音Huánɡ Shàn Ténɡ別名

    勾兒茶

    來源

    鼠李科勾兒茶屬植物多花勾兒茶Berchemia floribunda Brongn.,以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

    微澀,溫。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活血止痛。用于風濕關節(jié)痛,痛經,產后腹痛;外用治骨折腫痛。

    用法用量

    根1~2兩,與雞蛋、豬瘦肉水燉服;外用適量,根皮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黃鱔藤拼音注音Huánɡ Shàn Ténɡ別名

    熊柳藤、銃子藤、老鼠藤、皺皮草(《福建民間草藥》),羊母鎖(《中國藥植圖鑒》),花眉跳架、鼻樸子、厝箕藤(《閩東本草》),勾兒茶(《福建中草藥》)。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鼠李科植物多花勾兒茶莖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地路旁和灌木林緣。分布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花勾兒茶,又名:熊柳。

    蔓性落葉灌木,高達1.5米。樹皮黃綠色,略光滑,有黑色塊狀斑。葉互生,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1.5~5.5厘米,寬0.5~1.7厘米,基部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全緣,上面淡綠色,下面灰白色,具7~12對側脈;葉柄長1~2厘米。圓錐花序頂生,長5~15厘米;花小,粉綠色;花萼5裂;花瓣5;雄蕊5;子房藏于花盤內,但彼此分離,2室,花柱2深裂。核果卵圓形至鍘卵形,基部為萼管所包圍,初綠色,后變紅色,最后為紫黑色?;ㄆ?~8月。果期9月。

    性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

    ②《陸川本草》:"寒涼。"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利尿,解毒。治衄血,黃疸,風濕腰痛,經前腹痛,風毒流注,傷口紅腫。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漂蛇毒。"

    ②《福建民間草藥》:"藤莖:利尿解毒。治濕熱黃疸。"

    ③《陸川本草》:"清涼解毒,涼血,止血。治血熱衄血,傷口紅腫。"

    ④《中國藥植圖鑒》:"枝條與羊肉摻水、酒燉服,治骨結核,腰椎結核。"

    ⑤《廣西藥植名錄》:"消腫,補血。治瘡疥,風濕腰痛,經前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

    復方

    ①治濕熱黃疸:熊柳藤一至二兩,玉柏(金不換草)四至五錢。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風毒流注,惡瘡寒熱:熊柳全草(根、莖、葉合用)每次一至一兩半(干者酌減)。水煎服。(《泉州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鱔藤拼音注音Huánɡ Shàn Ténɡ別名

    紫羅花、蛇藤、花眉跳架、鼻樸子、厝箕藤、熊柳根、羊母鎖、熊柳藤、鏡子藤、老鼠藤、皺皮草、勾兒條、皺紗皮、消子紫、統(tǒng)子藤、黑龍串筋、黑觀音、大葉勾兒茶、扁擔果子、牛兒藤、皺皮紗。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Manyflower Supplejack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黃鱔藤,產寧都。長莖,黑褐色,根紋斑駁,起粟,黃黑如鱔魚形,故名。葉如薄荷,無鋸齒而勁。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多花勾兒茶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chemia floribunda (Wall.)Brongn.[Zizyphus floribunda Wall.;Berchmia racemosa Sieb.et Zucc.;B.giraldiana.;B.floribunda (Wall.)Brongn.var.megalophylla Schnei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莖葉,鮮用或切段曬干。秋后采根,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路旁和灌木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

    原形態(tài)

    多花勾兒茶 蔓性落葉灌木,高達1.5m。樹皮黃綠色,略光滑,有黑色塊狀斑。葉互生;葉柄長1-2cm;托葉狹披針形,宿存;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9(11)cm,寬2-5cm,上面淡綠色,下面灰白色;先端鈍或漸尖,基部圓形,全緣;側脈7-12對。花兩性,多數,通常數個簇生排成頂生寬聚傘圓錐花序,或下部兼腋生聚傘總狀花序,長5-15cm;花小,粉綠色;花萼5裂;花瓣5;雄蕊5;子房藏于花盤內,但彼此分離,2室,花柱2深裂。核果圓柱狀橢圓形,基部有盤狀宿存花盤,初綠色,后變紫黑色?;ㄆ?-8月,果期至翌年4-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黃綠色,略光滑,有黑色小斑。葉互生,多卷曲,展平后呈狹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8cm,寬1-4cm,頂端尖,基本圓或近心形,全緣。氣微,味淡微澀。

    歸經

    肝;膽經

    性味

    甘;澀;微溫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風濕痹痛;胃痛;痛經;產后腹痛;跌打損傷;骨關節(jié)結核;骨髓炎;小兒疳積;肝炎;肝硬化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60-12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復方

    ①治濕熱黃疸: 熊柳藤一至二兩,玉柏(金不換草)四至五錢。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②治風毒流注,惡瘡寒熱: 熊柳全草(根、莖、葉合用)每次一至一兩半(干者酌減)。水煎服。 (《泉州本草》)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漂蛇毒。

    2.《福建民間草藥》:藤莖:利尿解毒。治濕熱黃疸。

    3.《陸川本草》:清涼解毒,涼血,止血。治血熱衄血,傷口紅腫。

    4.《中國藥植圖鑒》:枝條與羊肉摻水、酒燉服,治骨結核,腰椎結核。

    5.《廣西藥植名錄》:消腫,補血。治瘡疥,風濕腰痛,經前腹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Fěi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三尖杉科植物粗榧的根或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phalotaxus sinensis (Rehd.et Wils.)Li[C.drupacea Sieb.et Zucc.var.sinens......
  • 拼音注音Cū Máo Tí Gài Jué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軟刺蹄蓋蕨的全草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thyrium strigillosum Moo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邊草叢......
  • 拼音注音Cū Máo Lín Gài Jué英文名Strigose Microlepi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碗蕨科植物粗毛鱗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
  • 拼音注音Cū Huī Dìnɡ來源藥材基源:為柄灰包科真菌毛柄釘灰包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ttarraea stevenii (Libosch.) Fr.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去雜質,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鹽堿灘草地上,秋......
  • 拼音注音Cū Pí Sōnɡ Luó別名天蓬草、云霧草、樹發(fā)七來源藥材基源:為松蘿科植物粗皮松蘿的地衣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snea montis-fuji Mot.采收和儲藏:夏、秋季從林中樹干上鏟下,除去雜質,扎成小把,曬干。生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