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樟樹果

    拼音注音Zhānɡ Shù Guǒ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樟科植物紅葉木姜子果實。8~9月采摘。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或小喬木,高3~5米。枝褐紅色。葉互生,狹長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4~6厘米,寬1.7~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初有疏柔毛,后漸脫落,側(cè)脈紅色,兩面隆起;葉柄長達1.2厘米。雌雄異株;傘形花序有花10~12,于葉后開放;花梗長3~5毫米,密生長柔毛;花小,花被片6,淡黃色,橢圓形;能育雄蕊9,花絲無毛,花藥生室,內(nèi)向瓣裂。果實橢圓形,幼時綠色,成熟時紫黑色。

    本植物的根(樟樹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性微溫,味辛。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散寒,消食化滯。治腸胃炎,胃寒腹痛,食滯,腹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ēnɡ Liǔ Huā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檉柳科植物檉柳、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花。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又清熱毒,發(fā)麻疹。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椿葉拼音注音Chūn Yè別名椿木葉(《唐本草》),春尖葉(《重慶草藥》)。出處《綱目》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的葉。化學(xué)成分葉含胡蘿卜素及維生素B、C。性味苦,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醫(yī)林纂要》:“甘苦辛,平?!白?.....
  • 拼音注音Chūn Shù Huā別名椿花、椿芽樹花、春尖花。來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
  • 《中藥大辭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別名香椿皮(《經(jīng)驗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最易剝離。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
  • 拼音注音Chūn Pí別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來源本品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剝?nèi)。瑫窀?,或刮去粗皮曬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