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臭黃荊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黃荊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別名

    斑鳩站、斑鵲子、短柄腐卑

    來源

    馬鞭草科腐卑屬植物臭黃荊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以入藥。根四季可采;葉夏秋采收,均曬干。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根:清熱利濕,解毒。用于痢疾,瘧疾,風(fēng)熱頭痛,腎炎水腫,痔瘡,脫肛。

    葉:解毒消腫。外用治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根1~2兩;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臭黃荊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別名

    斑鵲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黃荊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熟時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臭黃荊,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細(xì)弱,幼時有短柔毛,老時無毛。單葉對生;有短柄或近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8cm,寬1-3cm,基部楔形,全緣或中部有3-5鈍齒,先端急尖至尾狀尖,兩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紅色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呈圓錐花序狀,被柔毛,長3.5-6cm,寬2-3cm;花萼杯狀,長約2mm,5淺裂,裂片長約1mm,圓形或三角形;花冠黃色,長3-5mm,兩面均被茸毛和黃色腺點(diǎn),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寬,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長;子房無毛,上部有黃色腺點(diǎn)。核果倒卵球形,長2.5-5mm,寬2.5-4mm?;?、果期5-7月。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止痛、止癢。主風(fēng)熱頭痛;風(fēng)疹篷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水煎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i Mǐ別名稗子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舂去殼,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沼澤地、溝邊及水稻......
  • 拼音注音Bǐ Zǎi Cǎo別名竹篙草(《嶺南科學(xué)雜志》),黃毛草(《廣州植物志》),墻頭竹、貓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間草藥》),金絲茅《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筆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黃草、胡毛草(《閩東本草》),貓毛草(《廣東中......
  • 《中藥大辭典》:筆筒草拼音注音Bí Tǒnɡ Cǎo別名通氣草(《草木便方》),眉毛草、土木賊(《分類草藥性》),節(jié)節(jié)菜、接骨草(《福建民間草藥》),鎖眉草(《四川中藥志》),節(jié)骨草(《湖南藥物志》),銼刀草、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
  • 拼音注音Bǐ Guǎn Rónɡ別名筆管樹、漆娘舅、鳥榕、雀榕來源??乒P管榕Ficus wightiana Wall.,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漆瘡,鵝兒瘡、乳腺炎。用法用......
  • 《全國中草藥匯編》:筆羅子拼音注音Bǐ Luó Zǐ別名野枇杷、粗糠柴來源清風(fēng)藤科筆羅子Meliosma rigida Sieb. et Zucc.,以根皮入藥。生境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性味酸,平。功能主治解毒,利水,消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