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耳道癤的診斷及治療

    外耳道癤

    外耳道癤是外耳道皮膚的毛囊或皮脂腺被細菌感染所導致的局部急性炎癥。挖耳、臟水進入耳內、中耳炎長期流膿及一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便秘、貧血等為本病最常見的原因。

    [臨床表現(xiàn)]

    1.耳痛;以劇烈耳痛為主,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在張口、咀嚼、打呵欠時疼痛加重。小兒表現(xiàn)為哭鬧、不愿張口進食,嚴重者可伴發(fā)燒。

    2.流膿:癤腫成熟后可破潰出膿,出膿后耳痛明顯減輕。

    3.耳悶、耳聾:部分病人病變部位較深,炎癥波及鼓膜,或癤腫較大,堵塞了外耳道,所以有耳悶、聽力下降表現(xiàn)。隨耳癤好轉,耳悶、耳聾亦隨之減輕。

    [診斷]

    1.患耳疼痛,外耳道皮膚局部充血、腫脹、觸痛,成膿后可見腫脹頂部有黃色膿頭或破潰化膿。

    2,鑒別

    (1)與化膿性中耳炎鑒別:化膿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后均會流膿,但耳癤在破潰流膿后耳悶、耳聾、耳痛明顯減輕,而化膿性中耳炎流膿后耳聾表現(xiàn)明顯。

    (2)與腮腺炎鑒別:嚴重耳癤可使外耳道口皮膚甚至耳前、耳后皮膚腫痛,腮腺炎表現(xiàn)為耳下及腮部腫痛,并多伴有發(fā)燒,且發(fā)生于腮腺炎流行季節(jié)。

    [治療]

    1.西醫(yī)藥治療:耳癤的治療,即要全身用藥,還要局部用藥,堅:持按時用藥很重要.另外,在癤種;早期,可用熱毛巾敷于耳部,有幫助炎癥消散作用。癤腫如破潰出膿,應及時清洗,以免膿癡堵住耳道,妨礙引流。

    (1)外用藥治療:癤腫初期尚未成熟時可用棉條蘑10%魚石脂甘油放在外耳道,每日換1—2次。也可用紅霉素軟膏涂于外耳道,每日2次。癤腫出膿后即應清除膿汁,用75%酒精清潔外耳道皮膚,并放置棉條引流。

    (2)理療:可采用患耳紅外線照射治療,有助炎癥消退。

    2.中醫(yī)藥治療:中醫(yī)認為耳癤是由于邪毒侵人耳竅而發(fā)病。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藥:金銀花、地丁、丹皮、生甘草各10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龍膽草6克。

    大便干燥者加大黃6克;耳悶、耳聾者加柴胡10克、梔子10克;耳痛劇烈者加赤芍10克,制乳香、設藥各6克。

    可外用中成藥金黃膏、黃連膏涂患處。

    [預防與調養(yǎng)]

    1.對于患耳癤的嬰幼兒應加強護理。在癤腫出膿之前,耳痛劇烈,讓患兒側臥;患耳朝上,以減輕充血,減少疼痛。癤腫出膿后應及時清除膿液,保護耳周皮膚,膿多時使其患耳向下,充分引流,然后再直立抱起,防止膿汁流進外耳道深部。進食宜吃流食或半流食,減少下傾關節(jié)活動,可使耳痛減輕。

    2.不自己挖耳,如耳癢或耳屎多時,應及時請醫(yī)生幫助診治。

    3.不在污水中游泳,在游泳以前可預防性的在外耳道內除少量紅霉素軟膏,可起到保護皮膚、防止感染作用。

    4.洗澡、洗頭時亦應防止水進人耳內。

    5.如有全身慢性病應積極治療。

更多中藥材
  • 今天跟大家說一說,那么從中醫(yī)角度來說,主要就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虛實,我們所說的虛呢,就是氣血不足,或者是肝腎不足,那么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呢天生可能就是虛弱一些,有些人是因為后天因素,包括房勞過度啊,或者是工作上過于勞累啊,操心......
  • 那么中醫(yī)來說呢,氣和血是人體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看一個人呢,有沒有精氣神啊,主要是看這個氣血是否充足,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氣血不足啊,就會導致許多疾病,就會產(chǎn)生許多臨床不適的表現(xiàn),那么我們一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這個補氣血的枸杞啊,大棗啊。......
  •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講一講出自于《景岳全書》的左歸丸和右歸丸的異同。那么首先我們來看左歸丸這首方子主要解決的是真陰虧虛之證,那這首方子是張景岳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化裁而來的,那么因為此時的患者是一個真陰虧虛,六味地黃丸只是解決了腎陰不足之......
  • 那么健忘與生性遲鈍,天資不足還是有不同的。歷代醫(yī)家認為健忘與心,脾,腎三臟密切相關,那么形成健忘的病機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塊兒分享一下健忘常見的幾種病機。首先就是我們這兒說的心脾不足了。心脾不足我們常見的就是失眠,健忘,心悸,怔仲,......
  • 首先是肺,我們都知道肺有通調水道,宣發(fā)肅降之力,如果肺的通調水道宣發(fā)肅降之力降低,就會導致水液代謝功能失常,出現(xiàn)水腫的臨床表現(xiàn),第二個就是我們說的脾,脾有運化水液功能,如果脾的運化功能降低,水濕內停,停于腸中,就會出現(xiàn)腹瀉,在這種情況,水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