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督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以骶髂關節(jié)和脊柱關節(jié)慢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可侵犯外周關節(jié),并可伴發(fā)關節(jié)外表現(xiàn),嚴重者可發(fā)生脊柱畸形和關節(jié)強直。

    中醫(yī)認為先天不足是發(fā)病的根本,后天感受外邪與內傷則為發(fā)病的誘因,HLA-B27陽性(包括不同的亞型)的體質是發(fā)生AS的載體,所以說腎虛督空是該病的病理基礎。

    督灸,是指在督脈脊柱段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上隔藥發(fā)皰灸的一種中醫(yī)外治特色技術,具有益腎通督、溫陽散寒、壯骨透肌、破瘀散結、通痹止痛、調和陰陽的功效,對于AS腎陽虧虛證的治療具有其他單一療法所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診斷標準

    1.臨床標準:①下腰痛持續(xù)至少3個月,活動(而非休息)后可緩解。②腰椎在垂直面和水平面的活動受限。③擴胸度較同年齡、性別的正常人減少。

    2.確診標準:具備單側Ⅱ~Ⅳ級或雙側Ⅱ~Ⅲ級X線骶髂關節(jié)炎,加上臨床標準3條中至少1條。

    3.骶髂關節(jié)X線改變分期標準:

    0級:正常骶髂關節(jié)。

    Ⅰ級:可疑或極輕微的骶髂關節(jié)炎。

    Ⅱ級:輕度骶髂關節(jié)炎(關節(jié)邊緣模糊,近關節(jié)區(qū)域硬化,關節(jié)間隙輕度變窄)。

    Ⅲ級:中度骶髂關節(jié)炎(關節(jié)邊緣模糊,近關節(jié)區(qū)域硬化,關節(jié)間隙明顯變窄,骨質破壞明顯)。

    Ⅳ級:骶髂關節(jié)融合或完全強直,伴或不伴硬化。

    適應證

    患者年齡在16歲~60歲,檢測HLA-B27(+)的AS早、中期患者,疾病正在活動期或者檢測指標尚正常而脊柱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畏寒喜暖,肢冷不溫,喜熱飲食,腰膝酸軟,疲勞(依據AS的腎陽虧虛證)等癥明顯者;主要體征:骨盆分離(+),“4”字試驗(+),脊柱側彎或壓痛,四肢關節(jié)處壓痛點,頸和腰左右轉側不利,指地距(+),胸廓活動度≤2.5厘米,枕墻距≥5厘米。

    禁忌證

    1.哺乳期或崩漏的女性患者,孕婦。

    2.有糖尿病、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疾病、精神病患者及過敏體質、高血壓者。

    3.關節(jié)畸形活動不利的患者。

    4.血清陰性脊柱關節(jié)病合并有其他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及皮損者。

    技術操作方法

    取督脈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為施灸部位。

    施灸程序

    1.選擇體位:令患者裸背俯臥于床上。

    2.取穴:醫(yī)者用拇指的指甲沿脊柱(督脈)凸處按壓“十”字痕跡。

    3.施術部位消毒:以75%酒精棉球自上而下沿脊柱常規(guī)消毒3遍。

    4.涂抹姜汁:沿脊柱凸部醫(yī)者按壓“十”字痕跡處涂抹姜汁。

    5.撒督灸粉:沿脊柱凸部醫(yī)者按壓“十”字痕跡點撒督灸粉呈線條狀。

    6.敷蓋桑皮紙:將寬10厘米,長40厘米的桑皮紙敷蓋在藥粉的上面,桑皮紙的中央對準督脈。

    7.鋪放姜泥:把姜泥牢固地鋪在桑皮紙中央,要求姜泥底寬3厘米,高2.5厘米,頂寬2.5厘米,長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長度,呈梯形。

    8.放置艾炷:在姜泥上面放置三棱錐形艾炷,艾炷直徑如病人手指的中指中節(jié)直徑,長度與姜泥一樣。

    9.點燃艾炷:以線香點燃艾炷的上、中、下三點,任其自燃自滅。

    10.更換艾炷:1壯灸完后再換1壯,共灸3壯。

    11.移去姜泥:灸完3壯后取下姜泥。

    12.輕擦灸處:用濕熱毛巾輕輕揩干凈灸后藥泥及艾灰。

    13.放水皰:灸后大約3小時施灸部位自然起水皰,第2天放水皰。放水皰時,病人取坐位,以75%酒精棉球自上而下在水皰表面及其周圍常規(guī)消毒3遍后,待自然干燥后,用消毒針頭或1寸毫針沿水皰下緣平刺,皰液自然流出,再以消毒干棉球輕輕滾動按壓,使殘留的液體充分流出。

    治療時間及療程

    督灸治療時間:每次治療3小時,25天~30天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督灸的輔助措施

    飲食要求:督灸治療前7天開始要求患者配合飲食調節(jié)。①忌食:一切水產品、羊肉、雞肉、狗肉,酒類,蔬菜包括黃瓜、韭菜、香菜、辣椒。②飲食:以清淡素食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蔬菜等等。

    功能鍛煉標準:最好是戶外活動,行動不便者可以做室內醫(yī)療體操,以主動運動為佳。戶外活動首選太極拳或者廣播體操,每天堅持2次,早晚各30分鐘為宜。

    防治教育:主要從心理指導和規(guī)范日常起居姿勢兩方面進行教育。

    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

    1.正確選擇適應證和舒適的體位:最適合早、中期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操作時要求裸背俯臥位。

    2.督灸粉的組方與制作:①督灸發(fā)皰方:麝香、肉桂、杭白芍、斑蝥等9味;②督灸不發(fā)皰方:麝香、肉桂、杭白芍、全蝎等9味。各藥共為細末,每份2克密封備用。

    3.姜泥的制作:姜泥制成餡狀。

    4.艾炷的標準:艾炷不可忽大忽小,標準艾炷的直徑如病人中指中節(jié)的直徑,長以大椎至腰俞穴之間的長度。

    注意事項

    調節(jié)飲食:要求患者在治療前7天開始調節(jié)飲食,忌食一切酒類和水產品雞、羊、狗肉及肥甘之品,以免降低療效或發(fā)皰過大。

    排煙通暢:治療室內應有排煙設施,及時排除艾煙,以免污染空氣。

    防火設備:治療室內應準備1個水杯,貯存點燃過的火柴柄,以防火災。

    治療后保暖:適當休息、不能熬夜和久居空調室。

    發(fā)皰后的護理:起皰后在腰間放置直徑5厘米,長10厘米的衛(wèi)生紙襯墊,起內衣及腰帶作用,保護水皰。放皰后勿須抓、撓和涂抹任何藥物。

    醫(yī)者在操作時要密切注意患者情況,防止由于患者活動引起艾炷的脫落;患者治療結束后,醫(yī)者應囑其緩慢坐起,并在治療床上靜坐5分鐘~10分鐘,以免出現(xiàn)體位性眩暈而摔倒。

    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1.施灸中艾火脫落,應迅速用持物鉗將艾火放入水中滅火。

    2.督灸治療后特殊體質起皰過大,大如杏核。處理措施:第2天放皰后,如仍有鼓皰第3天再放1次,消毒發(fā)皰周圍的皮膚保持清潔,預防感染。

    3.暈皰:放皰時病人過度緊張,出現(xiàn)頭暈、惡心或者胸悶謂之暈皰。處理措施:放皰時,施術者多與患者交談,放松病人的緊張情緒,手法操作輕巧,即可避免。

    4.皰痂愈合緩慢者,嚴格控制忌食物品,結合血常規(guī)情況,令患者調整高植物蛋白飲食,或對癥處理并注意休息。

更多中藥材
  • 孫國印 孫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鄭家溝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龍某某,男,48歲。2004年4月15日初診。過敏性鼻炎病史12年,訴突發(fā)性鼻癢,噴嚏,流鼻涕,伴嗅覺下降,乏力納呆,頭昏身重,腰腿酸疼,易外感,舌體胖大,色淡苔白膩,脈沉遲弱,常服抗過敏藥、......
  • 王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譚某某,女,62歲。2007年12月9日初診?;颊咦允鲅鄄克[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腫,西醫(yī)檢查肝腎功能均為正常,眼睛經常流淚,夜間睡眠不實,夢多,白天嗜睡,睡醒則汗出,喜飲,素來脾氣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
  •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種嚴重急性并發(fā)癥。當糖代謝紊亂發(fā)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漿酮體濃度超過正常時形成酮癥,當酮體積聚而發(fā)生代謝性酸中毒時臨床上稱為酮癥酸中毒。以嚴重脫水、呼氣有爛蘋果味、酮癥、血糖明顯增高、后期昏迷為特點。多見于2型糖尿......
  • 蔣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華佗中醫(yī)院閆敏,女,35歲,2011年8月6日初診。惡心嘔吐8月余,飯后即吐,飲水也即吐,夜間從鼻中流水,量多。經中西醫(yī)治療無效??淘\:飯后飲水即惡心嘔吐,打嗝即吐,夜間鼻中流清水,消瘦,納差,大便頭干,日4~5次,尿頻......
  • 牛群 甘肅省莊浪縣楊河鄉(xiāng)衛(wèi)生院 孫芳芳 甘肅省莊浪縣趙墩鄉(xiāng)衛(wèi)生院胃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之倉、氣血之海,與脾合稱為“后天之本”。胃之受納腐熟功能正常,表現(xiàn)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榮潤,脈象不浮不沉、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