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馬作峰 姜瑞雪 王平 張六通 湖北中醫(yī)學院
“怒”作為七情之一,是一種不可忍受的負性情緒,對人的健康危害極大。《內(nèi)經(jīng)》中有“怒則氣上”、“多陰者多怒”、“血有余則怒”、“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等大量涉及“怒”的內(nèi)容,成為后世醫(yī)家發(fā)揮和完善中醫(yī)情志理論的基礎。由于怒對人體的影響以消極為主,所以研究制怒方法對于養(yǎng)生保健具有較大的理論意義和較高的實踐價值。本文試從《內(nèi)經(jīng)》原文出發(fā)探討制怒的方法。
臟腑精氣生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薄端貑枴ぬ煸o大論》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眱善f雖有出入,但喜怒生于五臟是其共同的認識,即五臟精氣導致情志的產(chǎn)生。
在《內(nèi)經(jīng)》其他篇中,又分別從生理病理和預防的角度,詳細論述了怒生于臟腑的具體機制,如《靈樞·五變》說:“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黃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边@里雖然是以解釋消渴病的發(fā)病機理為主,但其中兩次提到“剛強多怒”,說明臟腑剛強是怒多的原因之一。《靈樞·本藏》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睂ⅰ盎谂黄稹弊鳛椤拔迮K不受邪”的條件之一,從發(fā)病學的角度反證了怒與五臟的關系。
氣血是怒的物質基礎
《內(nèi)經(jīng)》在強調(diào)怒生于五臟的同時,又闡述了怒與氣血的關系?!端貑枴ふ{(diào)經(jīng)論》曰:“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指出血的多少與怒和恐有關。同時,該篇還從氣血運行的角度論述了情志與氣血的相關性,如:“血并于陰,氣并于陽,故為驚狂……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喜忘”,指出氣血運行失常是驚狂、心煩、記憶力減退等情志異常的重要機制,其中“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可導致心煩善怒。《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也說:“血氣上逆,令人善怒?!泵鞔t(yī)家江涵墩在《筆花醫(yī)鏡》中說:“怒氣泄則肝血必大傷,怒氣郁則肝血又暗損,怒者血之賊也”,從病理的角度強調(diào)了怒與肝血的關系。
制怒之法
一般認為易怒屬于性格因素,但也有一些人表現(xiàn)為階段性或周期性的易怒,這就說明制怒需要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根據(jù)《內(nèi)經(jīng)》理論,筆者將制怒法歸納為以下幾種:
以情勝情《內(nèi)經(jīng)》提出了用情志制怒的方法,后世稱之為“以情勝情”法?!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泛汀端貑枴の暹\行大論》均有“怒傷肝,悲勝怒”的說法。其理論依據(jù)是,在五行學說中,怒對應于肝和木,悲對應于肺和金,在五行生克關系中金克木,所以說“悲勝怒”。翁壽承在《吳醫(yī)匯講》中說:“肝為木臟,欲散而苦急。經(jīng)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又曰:‘怒則氣上’。夫以將軍之官,至剛之臟,復以憤怒而助其氣,是急也,非散也,故曰傷也。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經(jīng)曰:‘悲則氣消’,則當氣逆之時,適以此消氣者值之,謂之曰勝,誰曰不然。”文中詳細解釋了悲勝怒的機制。對于“悲勝怒”的方法,張子和的描述則較為具體,即:“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p>
調(diào)整臟腑功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東方生風…在臟為肝…在志為怒”,說明怒與肝具有不同于他臟的親和力。因此“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此處所說的“肝病”其性質并不明確,《靈樞·本神》的表述就比較清楚,即“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敝斓は鶕?jù)《內(nèi)經(jīng)》肝的生理病理特點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后世醫(yī)家據(jù)此認為“易怒”屬“肝失疏泄”?!峨s病源流犀燭》則更明確地指出:“治怒為難,惟平肝可以治怒,此醫(yī)家治怒之法也?!币虼?,從調(diào)整臟腑功能的角度來看,善怒者應從瀉肝著手,后世運用龍膽瀉肝丸、瀉青丸、丹梔逍遙散等治療肝火上炎之煩躁易怒,其理論依據(jù)當起源于此。
調(diào)節(jié)陰陽平衡《靈樞·行針》說:“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說明個體陰陽的盛衰對喜怒的影響有不同的傾向性,陽氣多者熱情爽朗多喜樂,陰氣多者沉滯抑郁而多惱怒,此處言多陰者多怒。但在《素問·病能論》中,則根據(jù)狂證的表現(xiàn),提出怒是陽氣盛的結果:“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這種兩處結論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況,在《內(nèi)經(jīng)》中并不鮮見,孟迎春等提出的假說似可解釋這一問題,孟氏認為,憤怒和郁怒是人們發(fā)怒的兩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前者是指怒而發(fā)泄,指向他人或他物,后者是指怒而不發(fā),郁結于心指向自我。按照中醫(yī)理論的一般規(guī)律,多陰者之怒應屬郁怒,陽氣盛之怒應屬憤怒。
因此,從調(diào)節(jié)陰陽平衡的角度出發(fā),制怒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多陰者之郁怒,予疏理氣機,解除陰盛所致的抑郁沉滯狀態(tài),可選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二是陽盛所致的憤怒,應平抑上亢之陽,《內(nèi)經(jīng)》“使之服以生鐵絡為飲”治療“陽厥”,其實已經(jīng)反映了這一治療原則,后世運用黃連解毒湯、鎮(zhèn)肝熄風湯、礞石滾痰丸等治療煩躁、怒狂等,即是對《內(nèi)經(jīng)》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驅邪制怒《內(nèi)經(jīng)》還提出了邪氣導致多怒的觀點,如《素問·繆刺論》說:“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nèi)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指出“邪客于足少陰之絡”是“無故善怒”的原因,這里沒有明確說明是什么邪氣。但在《素問·風論》中則敘述較為明晰,說:“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噎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說明心風和肝風均可導致善怒。由于后世醫(yī)家對于心風和肝風的認識有分歧,所以其直接的指導意義并不十分確定,但至少可以說明,以驅邪為手段能夠達到制怒的目,至于驅邪的具體方法則應以辨證施治為依據(jù),靈活選擇與病證較為吻合的治療手段。
針刺制怒《內(nèi)經(jīng)》中還提到了易怒的針刺療法,如《靈樞·雜病》曰:“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其中“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與脾虛肝旺,肝脾不調(diào)證吻合,刺足太陰經(jīng)可以補脾虛,達到協(xié)調(diào)肝脾關系而制怒的目的;“怒而多言”與肝膽氣盛證一致,刺足少陽經(jīng)可以疏泄肝膽之氣以制怒。
順應五運六氣 運氣學說是《內(nèi)經(jīng)》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內(nèi)容是討論不同年份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以及氣候變化對生物體,尤其是對人體生理、發(fā)病的影響,其中也有情志方面的內(nèi)容,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歲土不及,風乃大行,化氣不令,草木茂榮。飄揚而甚,秀而不實,上應歲星。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善怒?!敝赋鲈凇澳咎^”和“土不及”的年份,民眾均可出現(xiàn)“善怒”,提示在這兩類年份,人們應該注意控制情緒,最大限度地減少怒對健康的影響。
修身養(yǎng)性《靈樞·本神》云:“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边@段話至少反映了兩個觀點,一是:“志意和”是“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的原因;二是要做到“五臟不受邪”,就要“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边@里的“志意和”就是說心態(tài)要保持樂觀從容,心平氣和,是修身養(yǎng)性的最佳境界,修身養(yǎng)性以減少發(fā)怒,應屬制怒諸法中之最佳者。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馬作峰 姜瑞雪 王平 張六通 湖北中醫(yī)學院
“怒”作為七情之一,是一種不可忍受的負性情緒,對人的健康危害極大。《內(nèi)經(jīng)》中有“怒則氣上”、“多陰者多怒”、“血有余則怒”、“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等大量涉及“怒”的內(nèi)容,成為后世醫(yī)家發(fā)揮和完善中醫(yī)情志理論的基礎。由于怒對人體的影響以消極為主,所以研究制怒方法對于養(yǎng)生保健具有較大的理論意義和較高的實踐價值。本文試從《內(nèi)經(jīng)》原文出發(fā)探討制怒的方法。
臟腑精氣生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薄端貑枴ぬ煸o大論》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眱善f雖有出入,但喜怒生于五臟是其共同的認識,即五臟精氣導致情志的產(chǎn)生。
在《內(nèi)經(jīng)》其他篇中,又分別從生理病理和預防的角度,詳細論述了怒生于臟腑的具體機制,如《靈樞·五變》說:“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黃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边@里雖然是以解釋消渴病的發(fā)病機理為主,但其中兩次提到“剛強多怒”,說明臟腑剛強是怒多的原因之一。《靈樞·本藏》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睂ⅰ盎谂黄稹弊鳛椤拔迮K不受邪”的條件之一,從發(fā)病學的角度反證了怒與五臟的關系。
氣血是怒的物質基礎
《內(nèi)經(jīng)》在強調(diào)怒生于五臟的同時,又闡述了怒與氣血的關系?!端貑枴ふ{(diào)經(jīng)論》曰:“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指出血的多少與怒和恐有關。同時,該篇還從氣血運行的角度論述了情志與氣血的相關性,如:“血并于陰,氣并于陽,故為驚狂……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喜忘”,指出氣血運行失常是驚狂、心煩、記憶力減退等情志異常的重要機制,其中“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可導致心煩善怒。《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也說:“血氣上逆,令人善怒?!泵鞔t(yī)家江涵墩在《筆花醫(yī)鏡》中說:“怒氣泄則肝血必大傷,怒氣郁則肝血又暗損,怒者血之賊也”,從病理的角度強調(diào)了怒與肝血的關系。
制怒之法
一般認為易怒屬于性格因素,但也有一些人表現(xiàn)為階段性或周期性的易怒,這就說明制怒需要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根據(jù)《內(nèi)經(jīng)》理論,筆者將制怒法歸納為以下幾種:
以情勝情《內(nèi)經(jīng)》提出了用情志制怒的方法,后世稱之為“以情勝情”法?!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泛汀端貑枴の暹\行大論》均有“怒傷肝,悲勝怒”的說法。其理論依據(jù)是,在五行學說中,怒對應于肝和木,悲對應于肺和金,在五行生克關系中金克木,所以說“悲勝怒”。翁壽承在《吳醫(yī)匯講》中說:“肝為木臟,欲散而苦急。經(jīng)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又曰:‘怒則氣上’。夫以將軍之官,至剛之臟,復以憤怒而助其氣,是急也,非散也,故曰傷也。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經(jīng)曰:‘悲則氣消’,則當氣逆之時,適以此消氣者值之,謂之曰勝,誰曰不然。”文中詳細解釋了悲勝怒的機制。對于“悲勝怒”的方法,張子和的描述則較為具體,即:“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p>
調(diào)整臟腑功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東方生風…在臟為肝…在志為怒”,說明怒與肝具有不同于他臟的親和力。因此“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此處所說的“肝病”其性質并不明確,《靈樞·本神》的表述就比較清楚,即“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敝斓は鶕?jù)《內(nèi)經(jīng)》肝的生理病理特點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后世醫(yī)家據(jù)此認為“易怒”屬“肝失疏泄”?!峨s病源流犀燭》則更明確地指出:“治怒為難,惟平肝可以治怒,此醫(yī)家治怒之法也?!币虼?,從調(diào)整臟腑功能的角度來看,善怒者應從瀉肝著手,后世運用龍膽瀉肝丸、瀉青丸、丹梔逍遙散等治療肝火上炎之煩躁易怒,其理論依據(jù)當起源于此。
調(diào)節(jié)陰陽平衡《靈樞·行針》說:“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說明個體陰陽的盛衰對喜怒的影響有不同的傾向性,陽氣多者熱情爽朗多喜樂,陰氣多者沉滯抑郁而多惱怒,此處言多陰者多怒。但在《素問·病能論》中,則根據(jù)狂證的表現(xiàn),提出怒是陽氣盛的結果:“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這種兩處結論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況,在《內(nèi)經(jīng)》中并不鮮見,孟迎春等提出的假說似可解釋這一問題,孟氏認為,憤怒和郁怒是人們發(fā)怒的兩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前者是指怒而發(fā)泄,指向他人或他物,后者是指怒而不發(fā),郁結于心指向自我。按照中醫(yī)理論的一般規(guī)律,多陰者之怒應屬郁怒,陽氣盛之怒應屬憤怒。
因此,從調(diào)節(jié)陰陽平衡的角度出發(fā),制怒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多陰者之郁怒,予疏理氣機,解除陰盛所致的抑郁沉滯狀態(tài),可選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二是陽盛所致的憤怒,應平抑上亢之陽,《內(nèi)經(jīng)》“使之服以生鐵絡為飲”治療“陽厥”,其實已經(jīng)反映了這一治療原則,后世運用黃連解毒湯、鎮(zhèn)肝熄風湯、礞石滾痰丸等治療煩躁、怒狂等,即是對《內(nèi)經(jīng)》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驅邪制怒《內(nèi)經(jīng)》還提出了邪氣導致多怒的觀點,如《素問·繆刺論》說:“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nèi)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指出“邪客于足少陰之絡”是“無故善怒”的原因,這里沒有明確說明是什么邪氣。但在《素問·風論》中則敘述較為明晰,說:“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噎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說明心風和肝風均可導致善怒。由于后世醫(yī)家對于心風和肝風的認識有分歧,所以其直接的指導意義并不十分確定,但至少可以說明,以驅邪為手段能夠達到制怒的目,至于驅邪的具體方法則應以辨證施治為依據(jù),靈活選擇與病證較為吻合的治療手段。
針刺制怒《內(nèi)經(jīng)》中還提到了易怒的針刺療法,如《靈樞·雜病》曰:“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其中“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與脾虛肝旺,肝脾不調(diào)證吻合,刺足太陰經(jīng)可以補脾虛,達到協(xié)調(diào)肝脾關系而制怒的目的;“怒而多言”與肝膽氣盛證一致,刺足少陽經(jīng)可以疏泄肝膽之氣以制怒。
順應五運六氣 運氣學說是《內(nèi)經(jīng)》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內(nèi)容是討論不同年份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以及氣候變化對生物體,尤其是對人體生理、發(fā)病的影響,其中也有情志方面的內(nèi)容,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歲土不及,風乃大行,化氣不令,草木茂榮。飄揚而甚,秀而不實,上應歲星。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善怒?!敝赋鲈凇澳咎^”和“土不及”的年份,民眾均可出現(xiàn)“善怒”,提示在這兩類年份,人們應該注意控制情緒,最大限度地減少怒對健康的影響。
修身養(yǎng)性《靈樞·本神》云:“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边@段話至少反映了兩個觀點,一是:“志意和”是“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的原因;二是要做到“五臟不受邪”,就要“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边@里的“志意和”就是說心態(tài)要保持樂觀從容,心平氣和,是修身養(yǎng)性的最佳境界,修身養(yǎng)性以減少發(fā)怒,應屬制怒諸法中之最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