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三棱草
莎草科藨草屬植物扁稈荊三棱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以塊莖入藥。8月采,洗凈曬干。
苦,平。
止咳,破血,通經(jīng),行氣,消積,止痛。用于慢性氣管炎,癥瘕積聚,產(chǎn)后瘀阻腹痛;消化不良,閉經(jīng)及一切氣血瘀滯、胸腹肋疼痛。
1~3錢。
河南
為莎草科植物球形莎草的全草。
生于沼澤或濕土地區(qū)。分布東北、華北,南至山東和江蘇。
一年生草本,高達120厘米。莖直立,上部三棱形。葉出自莖基部;線狀,長15~100厘米,寬3~9毫米,先端漸尖。苞片3~8,葉狀,長短不一,密集莖端;穗密集呈長卵形的復穗狀花序;穗梗長短不一;小穗軸稍具腆翅;鱗片相對排列呈二列狀,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先端不突出,背面有褐色條紋;最下面兩朵花不發(fā)育,上部為發(fā)育的兩性花,但最頂端1~3朵花不發(fā)宵,通常成熟后脫落;雄蕊3;柱頭3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毫米,成熟后為灰黑色?;ㄆ?~9月。
止咳,化痰。治慢性氣管炎。
內服:煎湯,1~2兩。
治慢性氣管炎:頭狀穗莎草二兩,大青葉一兩。水煎服。(河南中醫(yī)學院等《防治慢性氣管炎-水莎草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全草進行粗提,制成片劑,每片0.3克,相當于原生藥10克。每次3~4片,日服3次,10天為一療程,可連服數(shù)療程。治療26例,其中重度9例,中度15例,輕度2例。服藥7療程后,近期控制10例,顯效12例,好轉3例,無效1例。對咳、痰二癥作用較好。服用2~4天后多數(shù)病人的粘液性痰變?yōu)橄”〉呐菽担盗繙p少,咳嗽減輕,但對吐較多膿性痰的療效較差。治療中痰白細胞計數(shù)無明顯改變,三療程后灰黃膿性痰稍有增加,細菌培養(yǎng)除甲型鏈球菌消失外,肺炎球菌、流感桿菌的陽性率皆升高,提示本藥抑菌作用較差。服藥期間無不良副作用,少數(shù)病人訴口、咽發(fā)干,無須特殊處理。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聚穗莎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erus glomeratus L.
采收和儲藏:叢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稻田、河岸、沼澤地、路旁陰濕草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山西、河北、陜西、甘肅、江蘇、河南等地。
聚穗莎草,多年生草本,高50-90cm,具須根。稈散生,粗壯,鈍三棱形。葉片短于稈,寬4-8mm,葉鞘長,紅棕色。葉狀苞片3-4,長于花序。聚傘花序復出,穗狀花序無總花梗,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2cm,寬8-15mm,有多數(shù)小穗;小穗多列,排列極密,線狀披針形,稍扁,長5-10cm,寬1.5-2mm,有花8-16,小穗軸有白色透明的翅;鱗片排列疏松,卵狀長圓形,棕紅色,邊緣內卷,膜質,長約2mm,先端鈍,背面有不明顯的脈3-4;雄蕊3花藥長圓形;花柱3,柱頭3,較短。有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長為鱗片的1/2,灰色,有網(wǎng)紋?;ㄆ?-10月。
1.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水莎草干浸膏及其1號提取物(水煎濃縮液,加乙醇發(fā)生沉淀,棄去沉淀,濾液濃縮制成),給小鼠灌胃,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但無止咳(小鼠氨水噴霧引咳法)及平喘作用(豚鼠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2.抗菌作用:煎劑、浸膏或1號提取物在試管內對流感桿菌、甲型鏈球菌、奈氏雙球菌、四聯(lián)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號提取物對肺炎球菌及大腸桿菌也有效。
肺經(jīng)
味辛;微苦;性平
止咳化痰。主慢性支氣管炎
內服:煎湯,15-30g。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三棱草
來源莎草科藨草屬植物扁稈荊三棱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以塊莖入藥。8月采,洗凈曬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止咳,破血,通經(jīng),行氣,消積,止痛。用于慢性氣管炎,癥瘕積聚,產(chǎn)后瘀阻腹痛;消化不良,閉經(jīng)及一切氣血瘀滯、胸腹肋疼痛。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水莎草拼音注音Shuǐ Suō Cǎo出處河南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球形莎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于沼澤或濕土地區(qū)。分布東北、華北,南至山東和江蘇。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達120厘米。莖直立,上部三棱形。葉出自莖基部;線狀,長15~100厘米,寬3~9毫米,先端漸尖。苞片3~8,葉狀,長短不一,密集莖端;穗密集呈長卵形的復穗狀花序;穗梗長短不一;小穗軸稍具腆翅;鱗片相對排列呈二列狀,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先端不突出,背面有褐色條紋;最下面兩朵花不發(fā)育,上部為發(fā)育的兩性花,但最頂端1~3朵花不發(fā)宵,通常成熟后脫落;雄蕊3;柱頭3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毫米,成熟后為灰黑色?;ㄆ?~9月。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治慢性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
復方治慢性氣管炎:頭狀穗莎草二兩,大青葉一兩。水煎服。(河南中醫(yī)學院等《防治慢性氣管炎-水莎草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全草進行粗提,制成片劑,每片0.3克,相當于原生藥10克。每次3~4片,日服3次,10天為一療程,可連服數(shù)療程。治療26例,其中重度9例,中度15例,輕度2例。服藥7療程后,近期控制10例,顯效12例,好轉3例,無效1例。對咳、痰二癥作用較好。服用2~4天后多數(shù)病人的粘液性痰變?yōu)橄”〉呐菽担盗繙p少,咳嗽減輕,但對吐較多膿性痰的療效較差。治療中痰白細胞計數(shù)無明顯改變,三療程后灰黃膿性痰稍有增加,細菌培養(yǎng)除甲型鏈球菌消失外,肺炎球菌、流感桿菌的陽性率皆升高,提示本藥抑菌作用較差。服藥期間無不良副作用,少數(shù)病人訴口、咽發(fā)干,無須特殊處理。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莎草拼音注音Shuǐ Suō Cǎo英文名Herb of Glomerate Galingale出處河南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聚穗莎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erus glomeratus L.
采收和儲藏:叢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稻田、河岸、沼澤地、路旁陰濕草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山西、河北、陜西、甘肅、江蘇、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聚穗莎草,多年生草本,高50-90cm,具須根。稈散生,粗壯,鈍三棱形。葉片短于稈,寬4-8mm,葉鞘長,紅棕色。葉狀苞片3-4,長于花序。聚傘花序復出,穗狀花序無總花梗,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2cm,寬8-15mm,有多數(shù)小穗;小穗多列,排列極密,線狀披針形,稍扁,長5-10cm,寬1.5-2mm,有花8-16,小穗軸有白色透明的翅;鱗片排列疏松,卵狀長圓形,棕紅色,邊緣內卷,膜質,長約2mm,先端鈍,背面有不明顯的脈3-4;雄蕊3花藥長圓形;花柱3,柱頭3,較短。有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長為鱗片的1/2,灰色,有網(wǎng)紋?;ㄆ?-10月。
藥理作用1.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水莎草干浸膏及其1號提取物(水煎濃縮液,加乙醇發(fā)生沉淀,棄去沉淀,濾液濃縮制成),給小鼠灌胃,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但無止咳(小鼠氨水噴霧引咳法)及平喘作用(豚鼠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2.抗菌作用:煎劑、浸膏或1號提取物在試管內對流感桿菌、甲型鏈球菌、奈氏雙球菌、四聯(lián)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號提取物對肺炎球菌及大腸桿菌也有效。
歸經(jīng)肺經(jīng)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主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