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蓮沙

    《中藥大辭典》:水蓮沙拼音注音Shuǐ Lián Shā別名

    栒刺木、巖楞子(《中國樹木分類學》),高山帶子白馬骨(《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出處

    《峨嵋藥植》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平枝灰栒子枝葉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分布陜西、甘肅、四川、浙江、湖北、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或半常綠低矮灌木,高約50厘米,分枝向兩側水平展開,有短柔毛。葉互生,近圓形至廣橢圓形,長10~12毫米,寬4~9毫米,先端具細尖頭,基部圓形或尖,上面深綠色,下面脈上及葉柄上有平貼硬毛;葉柄長1~2毫米;晚秋一部分葉變紅色或橙紅色?;?~2朵,粉紅色,生于距狀短側枝的頂端,近于無柄;萼5裂,微有毛;花瓣5片;雄蕊20。果實近球形,長約5毫米,鮮紅色,常有3核。花期6月。果期9~10月。

    功能主治

    ①《峨嵋藥植》:"止咳,煎水服。"

    ②《浙江天日山藥植志》:"治婦女痛經(jīng)、白帶,根或全草一斤,切細,水四斤煮沸,取已煮熟的鴨蛋七至八個,敲裂蛋殼,投入藥汁中,文火燉至五、六小時,數(shù)次分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蓮沙拼音注音Shuǐ Lián Shā別名

    栒刺木、巖楞子、高山帶子白馬骨、鋪地蜈蚣、牛肋巴、鐵掃帚、被告惹、巖楞子、山頭姑娘、矮紅子、水蓮沙根、平枝灰栒子。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Rock Cotoneaster,root of Rock Cotoneaster出處

    出自《峨眉藥植》。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平枝栒子的枝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500m的巖石坡上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陜西、甘肅、浙江、湖北、湖南及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平枝栒子 落葉或半常綠匍匐灌木,高約50cm。枝水平開張成兩列狀,小枝圓柱形,黑褐色,幼時被糙伏毛,老時脫落。葉互生;葉柄長1-3mm,被柔毛;托葉鉆形,早落;葉片近圓形或?qū)挋E圓形,長5-14mm,寬4-9mm,先端多數(shù)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有疏平貼柔毛?;▋尚裕?-2朵,花直徑5-7mm;萼筒鐘狀,萼片5,三角形,外面微具短柔毛,內(nèi)面邊緣有柔毛;花瓣5,倒卵形,直立,粉紅色;雄蕊約12,短于花瓣;花柱常為3,有時為2,離生,短于雄蕊;子房先端有柔毛。果實近球形,直徑4-6mm,鮮紅色,常有3小核,稀為2?;ㄆ?-6月。果期9-10月。

    化學成分

    葉、果實和果皮含右旋兒茶精(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4β→8ˊ)右旋兒茶精[(-)epicatechin-(4β→8ˊ)-(+)catechin],右旋兒茶精(4a→8ˊ)-左旋表兒茶精[(+)catechin-(4a→8ˊ)-(-)epi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4a→8ˊ)-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4a→8ˊ)-(-)epi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4β→8ˊ)-(-)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4β→8ˊ)-(-)-epi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4→8ˊ)-左旋表兒茶精-(4′→8〞)-左旋表兒茶精[(-)epicatchin-(-4→8ˊ)-(-)epicatechin-(-4ˊ→8〞)-(-)epicatechin],矢車菊素(cyanidin),花色素(anthocyanidin)。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酸、澀;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化痰止咳,止血止痛。主痢疾,泄瀉,腹痛,咳嗽,吐血,痛經(jīng),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

    1.《峨嵋藥植》:止咳,煎水服。

    2.《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婦女痛經(jīng)、白帶,根或全草一斤,切細,水四斤煮沸,取已煮熟的鴨蛋七至八個,敲裂蛋殼,投入藥汁中,文火燉至五、六小時,數(shù)次分食。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Duàn來源椴樹科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以樹皮、根。生境分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功能主治癆傷初起:樹皮或根半斤,水煎,加紅糖,沖黃酒或白酒,早晚飯前分服。久咳:根7~8錢,曬干蜜炙,水煎,......
  • 拼音注音Bái Nán Mù別名美人柴、粘柴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刨花潤楠的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hilus pauhoi Kanehira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用寬刨刀刨成寬約4cm的薄片,曬干備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土壤......
  • 拼音注音Bái Lǎn Gēn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根。功能主治清咽,解毒,利關節(jié)。治咽喉腫痛,腳氣,筋骨疼痛。①《嶺南采藥錄》:“治腳氣,白濁?!阿凇度荼静荨罚骸爸侮P節(jié)風濕。“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含......
  • 拼音注音Bái Lánɡ Pí別名色告白、榔皮樹。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絨毛蘋婆的樹膠。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rculia villosa Roxb.[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別名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來源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臺灣、云南。性味苦、澀,微寒。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