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李富玉臨證經驗 高脂血癥宜從濕毒論治

    李軍艷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中醫(yī)科

    解放軍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中醫(yī)科主任李富玉教授為全軍中醫(yī)藥學會副會長,青島市名老中醫(yī)專家,濟南軍區(qū)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解放軍總醫(yī)院特聘教授、中醫(yī)師承博士生導師,行醫(yī)40余載,學術上頗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醫(yī)療風格和學術思想。茲將李富玉濕毒論治高脂血癥的經驗總結如下。

    高脂血癥又稱血脂異常,是指血漿中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B(ApoB)中的一種或多種高于正常水平,并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載脂蛋白AI(ApoAⅠ)降低的病癥。高脂血癥是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肥胖、脂肪肝、高血壓、高血糖及衰老等病變亦有密切關系。

    李富玉認為,造成高脂血癥發(fā)病的兩個主要因素是飲食和年齡。一方面,正常脂、膏來源于飲食,是人體精微物質的一種,由水谷所化生。如《靈樞·五谷津液別》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薄额惤洝吩疲骸案?,脂膏也。津液和合而為膏,以填補于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可見脂、膏由飲食水谷所化。飲食有節(jié),適則為正,多則為害。若飲食過度,或嗜食肥甘,攝入太多,則脾胃運轉排泄不及,脂膏積而為害,發(fā)為高脂血癥。另一方面,年高體弱,元精不足,臟腑氣化功能下降,使氣血運行不暢,水谷津液不歸正化,而從生脂化痰,浸淫脈道,以致痰濁內阻,蓄積成毒,形成高脂血癥。

    研究發(fā)現:無論男女TC值與TG值均有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故本病乃本虛標實之證,本虛責之脾腎,標實為痰濁濕毒滯留。治療則標本兼治。李富玉認為,本病重在祛除濕毒,他把濕毒分為三種:一是以痰濕壅盛為主,二是以濕熱互結為主,三是濕、熱、瘀并見。濕毒停留于機體內,常阻遏氣機,影響氣血運行,故治濕毒以“通順”為主,或以通為補,或以補為通,必須氣機疏利,血運暢通,津液正化,則濕熱瘀自生自滅。臨證據痰濕瘀因果,輕重主次,標本緩急而適當立法設方。

    李富玉指出,許多高脂血癥患者初期并無明顯癥狀,但有指標升高,此時以邪實為主,內必有痰濁濕毒,故以祛邪為主,法以祛濕、化痰、解毒,臨床上體質較強壯的中青年患者多屬此型。若年高體虛,則補虛祛邪并重,補虛多以益氣、健脾、補腎之法。早期利濕化痰解毒多選用蒼術、荷葉、決明子、萊菔子、枳實、雞內金、大黃、虎杖等藥物。這些藥物能加速肝腸循環(huán),調節(jié)載脂蛋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促進脂肪溶解。中期,濕毒郁久必生熱,舌苔厚膩不化或苔黃者,必用清熱解毒之品,如黃連、黃芩、黃柏、蒲公英、半枝蓮、敗醬草等。后期,久病生瘀,濕毒壅遏氣機,阻滯脈道,血脈不暢而生瘀,故此時必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山楂、益母草、川芎、水蛭、絞股藍等,這些藥物能改善血液流動性,紅細胞變形性和微循環(huán)以及降低血黏度,其降脂療效亦較為確切。同時,李教授認為:痰濕與瘀毒不能截然區(qū)分,治痰即可治瘀,因痰化則氣暢血活;治瘀即可治痰,瘀去則脈道能暢,而有助于痰消。根據痰濕瘀毒偏勝偏衰,輕重主次不同,可分治,也可并治。在祛邪的同時,李教授注重適量配伍補虛之品,如人參、黨參、枸杞、何首烏、桑寄生、茯苓等,這些藥物可防治動脈壁損害,減少自由基,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對血管內皮細胞具有保護作用。痰濕屬陰邪,《傷寒論》有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據此,李教授在治療高脂血癥時,往往酌加溫散之品,如桂枝、薤白、半夏、附子等,常以二陳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等加減應用。

    典型病例:胡某某,男,54歲,干部,2008年5月17日初診。頭昏目眩反復發(fā)作3年。癥見陣發(fā)性頭昏目眩,發(fā)無定時,伴耳鳴,記憶力減退,氣短乏力,雙下肢沉重感,納可,睡眠多夢,大便時稀時干。在某醫(yī)院生化檢查示:谷丙轉氨酶56u/l,甘油三酯6.4mmol/l,總膽固醇7.2mmol/l,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中醫(yī)診斷:眩暈,證屬濕毒內阻,上蒙清竅。西醫(yī)診斷:高脂血癥。治以祛濕清熱,豁痰開竅。處方:蒼術、白術各20g,當歸20g,澤瀉30g,茯苓20g,葛根30g,茵陳30g,虎杖20g,山楂30g,丹參30g,大黃10g(后下),何首烏20g,杜仲20g,石菖蒲15g。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15劑后,頭昏發(fā)作明顯減少,周身較前輕松,唯大便稀。前方去何首烏、大黃,加桂枝10g,香附15g,每日1劑,水煎服。再服10劑后,患者頭昏目眩癥狀消失。復查血脂已屬正常范圍。

    按語:本證屬濕毒內阻,上蒙清竅。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使升降失常,陽氣難以通達,如困阻清陽,則見頭昏目眩;濕邪留滯肌肉,則肢體沉重。濕毒蘊久化熱,故舌質紅苔黃膩,脈見弦數之象。方以蒼術、白術燥濕健脾,茯苓、澤瀉淡滲利濕,茵陳、虎杖清熱祛濕,當歸、丹參養(yǎng)血活血,祛濕毒久積之瘀,葛根升清陽,山楂、大黃通腑導滯以助排毒,首烏、杜仲以扶正,石菖蒲化濁開竅,本方以祛濕毒為主,不忘扶正,共奏祛濕清熱、解毒通竅之功。服藥15劑后,頭昏脹、身重等癥狀減輕,考慮到濕毒已去大半,患者大便稀,大黃、何首烏不宜長期服用,故去之。加桂枝、香附,溫散陰邪,溫通陽氣。服后濕毒祛,陽氣通,清竅開,諸癥乃愈。

更多中藥材
  • 王金亮 山西平遙中醫(yī)院四磨湯出自宋代嚴用和之《劑生方》,方精藥專,由人參、檳榔、沉香、烏藥四藥組成,具有破滯降逆,補氣扶正之功,主治正氣不虛,肝氣橫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氣逆喘息,胸膈不適,煩悶不食之證。觀當今之世人,多精神壓力大,或見情緒失調......
  • 潘樹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醫(yī)院《傷寒論》曰:“滿而不痛者,此為痞。”痞即閉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適之感?!毒霸廊珪てM》:“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疑辨,則在虛實二字?!薄?.....
  • 龐國明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yī)院膏方要長期服用,膏方的包裝儲存直接影響膏方的療效。如果膏方貯存不當,服膏時就會存在安全隱患問題。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間保質而充分發(fā)揮藥力以達到調補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關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讓其充分冷卻,才可加......
  • 劉剛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2011年10月21日《中國中醫(yī)藥報》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文,筆者認為,從養(yǎng)生學角度,強調扶正氣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從《內經》原意來看,“正氣存內”僅是“邪不可干”的基礎之一。我們應當以《內經》天人合一的思想為......
  • 孫亞威 江蘇省新沂市中醫(yī)院滿某,女,22歲,送貨員。9月12日初診。主訴:左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不適,說話時自覺下唇變厚5天?;颊咴?歲時得過面癱治愈。5天前送貨下鄉(xiāng),夜歸著涼,晨起刷牙漱口發(fā)覺口角漏水,遂來我科要求針灸治療。查:左額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