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藜蘆 黃連 雄黃 黃芩 松脂各90克 豬脂250克 礬石150克
上藥七味,研末,煎令調(diào)和。
治小兒一切頭瘡,以及蝸瘡,癬瘡、濕瘡,久而瘙癢不生痂者。
先以赤龍皮(槲木皮)、天麻湯洗,再涂傅藥膏。
藜蘆(去蘆頭)1兩半,石硫黃(研)半兩,豬牙皂莢半兩,乳香半兩(研),附子1分,杏仁(去皮,研)3兩,膩粉1分,巴豆(去殼,研)半分,豬膽2枚,酥2兩,白礬(研)1分,豬脂5兩。
上為末,先熬脂、酥、膽汁令沸,即下諸藥末,攪勻,以瓷盒盛。
瘡疥。
每日3次涂摩。
藜蘆3兩,黃連3兩,雄黃3兩,黃芩3兩,松脂3兩,豬脂半斤,礬石5兩。
上為末,煎令調(diào)和。
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赤色腫有尖頭者;瘑癬;淺瘡經(jīng)年搔成癢孔者。
先以赤龍皮(槲木皮是也)、天麻湯洗訖,敷之。
藜蘆2兩(去蘆頭),白礬2兩(燒灰,細(xì)研),雄黃2兩(細(xì)研),苦參2兩(銼)。
先搗藜蘆、苦參為散,入豬脂1斤相和,煎十余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白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于瓷盒中。
諸瘑瘡,經(jīng)久則生蟲。
旋取涂之,以愈為度。
藜蘆1兩,苦參1兩,豬脂半斤。
浸7日,煎10數(shù)沸,去渣,入松香1兩化,離火,入雄黃末、枯礬末各1兩,攪勻。
瘑瘡癢痛,黃水浸淫。
涂之,以愈為度。
藜蘆半兩(去蘆頭),川大黃半兩(銼碎),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楝子14枚(搗碎),巴豆3枚(去皮心,研碎),桃仁14枚(湯浸,去皮尖雙仁)。
痔疾,肛邊生鼠乳。
上藥以豬脂5合,煎20-30沸,綿濾去滓,放冷。以涂痔上。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藜蘆 黃連 雄黃 黃芩 松脂各90克 豬脂250克 礬石150克
制法上藥七味,研末,煎令調(diào)和。
功能主治治小兒一切頭瘡,以及蝸瘡,癬瘡、濕瘡,久而瘙癢不生痂者。
用法用量先以赤龍皮(槲木皮)、天麻湯洗,再涂傅藥膏。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五《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六:藜蘆膏處方藜蘆(去蘆頭)1兩半,石硫黃(研)半兩,豬牙皂莢半兩,乳香半兩(研),附子1分,杏仁(去皮,研)3兩,膩粉1分,巴豆(去殼,研)半分,豬膽2枚,酥2兩,白礬(研)1分,豬脂5兩。
制法上為末,先熬脂、酥、膽汁令沸,即下諸藥末,攪勻,以瓷盒盛。
功能主治瘡疥。
用法用量每日3次涂摩。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六《千金》卷五:藜蘆膏處方藜蘆3兩,黃連3兩,雄黃3兩,黃芩3兩,松脂3兩,豬脂半斤,礬石5兩。
制法上為末,煎令調(diào)和。
功能主治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赤色腫有尖頭者;瘑癬;淺瘡經(jīng)年搔成癢孔者。
用法用量先以赤龍皮(槲木皮是也)、天麻湯洗訖,敷之。
摘錄《千金》卷五《圣惠》卷六十五:藜蘆膏處方藜蘆2兩(去蘆頭),白礬2兩(燒灰,細(xì)研),雄黃2兩(細(xì)研),苦參2兩(銼)。
制法先搗藜蘆、苦參為散,入豬脂1斤相和,煎十余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白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于瓷盒中。
功能主治諸瘑瘡,經(jīng)久則生蟲。
用法用量旋取涂之,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二:藜蘆膏處方藜蘆1兩,苦參1兩,豬脂半斤。
制法浸7日,煎10數(shù)沸,去渣,入松香1兩化,離火,入雄黃末、枯礬末各1兩,攪勻。
功能主治瘑瘡癢痛,黃水浸淫。
用法用量涂之,以愈為度。
摘錄《外科大成》卷二《圣惠》卷六十:藜蘆膏處方藜蘆半兩(去蘆頭),川大黃半兩(銼碎),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楝子14枚(搗碎),巴豆3枚(去皮心,研碎),桃仁14枚(湯浸,去皮尖雙仁)。
功能主治痔疾,肛邊生鼠乳。
用法用量上藥以豬脂5合,煎20-30沸,綿濾去滓,放冷。以涂痔上。
摘錄《圣惠》卷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