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藜蘆膏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藜蘆膏處方

    藜蘆 黃連 雄黃 黃芩 松脂各90克 豬脂250克 礬石150克

    制法

    上藥七味,研末,煎令調(diào)和。

    功能主治

    治小兒一切頭瘡,以及蝸瘡,癬瘡、濕瘡,久而瘙癢不生痂者。

    用法用量

    先以赤龍皮(槲木皮)、天麻湯洗,再涂傅藥膏。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五《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六:藜蘆膏處方

    藜蘆(去蘆頭)1兩半,石硫黃(研)半兩,豬牙皂莢半兩,乳香半兩(研),附子1分,杏仁(去皮,研)3兩,膩粉1分,巴豆(去殼,研)半分,豬膽2枚,酥2兩,白礬(研)1分,豬脂5兩。

    制法

    上為末,先熬脂、酥、膽汁令沸,即下諸藥末,攪勻,以瓷盒盛。

    功能主治

    瘡疥。

    用法用量

    每日3次涂摩。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六《千金》卷五:藜蘆膏處方

    藜蘆3兩,黃連3兩,雄黃3兩,黃芩3兩,松脂3兩,豬脂半斤,礬石5兩。

    制法

    上為末,煎令調(diào)和。

    功能主治

    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赤色腫有尖頭者;瘑癬;淺瘡經(jīng)年搔成癢孔者。

    用法用量

    先以赤龍皮(槲木皮是也)、天麻湯洗訖,敷之。

    摘錄《千金》卷五《圣惠》卷六十五:藜蘆膏處方

    藜蘆2兩(去蘆頭),白礬2兩(燒灰,細(xì)研),雄黃2兩(細(xì)研),苦參2兩(銼)。

    制法

    先搗藜蘆、苦參為散,入豬脂1斤相和,煎十余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白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于瓷盒中。

    功能主治

    諸瘑瘡,經(jīng)久則生蟲。

    用法用量

    旋取涂之,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二:藜蘆膏處方

    藜蘆1兩,苦參1兩,豬脂半斤。

    制法

    浸7日,煎10數(shù)沸,去渣,入松香1兩化,離火,入雄黃末、枯礬末各1兩,攪勻。

    功能主治

    瘑瘡癢痛,黃水浸淫。

    用法用量

    涂之,以愈為度。

    摘錄《外科大成》卷二《圣惠》卷六十:藜蘆膏處方

    藜蘆半兩(去蘆頭),川大黃半兩(銼碎),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楝子14枚(搗碎),巴豆3枚(去皮心,研碎),桃仁14枚(湯浸,去皮尖雙仁)。

    功能主治

    痔疾,肛邊生鼠乳。

    用法用量

    上藥以豬脂5合,煎20-30沸,綿濾去滓,放冷。以涂痔上。

    摘錄《圣惠》卷六十
更多中藥材
  • 處方明礬1兩,蜜蠟1兩,牛黃1錢,真珠1錢,乳香1錢,沒藥1錢,朱砂1錢,雄黃5分。制法先將蠟溶化,離火下眾藥和勻,急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托里,護(hù)臟腑,止痛消毒。主癰疽。用法用量每服10丸,溫酒送下,日進(jìn)3服。加至20丸。摘錄《痘疹傳......
  • 處方補(bǔ)骨脂(炒)1兩,巴戟天(去心)1兩,桑螵蛸(炒)1兩,菟絲子(酒浸3日,別搗)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熟干地黃(焙)1兩,干姜(炮)半兩,枳殼(麩炒,去瓤)3分。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便滑數(shù)。用法用量......
  • 《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五:八味還睛散處方白蒺藜(炒、去尖)防風(fēng) 粉草(炙)木賊 山梔(炒、去殼)各15克 草決明30克 (炒)青葙子0.3克(微炒)蟬蛻0.3克制法上藥為末。功能主治肝肺風(fēng)熱所致滑翳,有如水銀珠子,但微含黃色,不疼不痛,無(wú)淚,遮......
  • 處方紫丹參30克,懷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馬兜鈴30克,鉤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細(xì))。功能主治清肝熄風(fēng),活血散瘀。主肝經(jīng)熱盛,痰濁中阻。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摘錄來(lái)春茂方......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八味順氣散處方人參(一錢半) 白術(shù)(一錢半) 茯苓(去皮.一錢半) 青皮(一錢半) 陳皮(去白.一錢半) 白芷(一錢半) 烏藥(一錢半) 甘草(七分半)功能主治凡有風(fēng)之人先服此藥順氣,次進(jìn)風(fēng)藥。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