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昆布散

    《顧氏醫(yī)經(jīng)讀本》卷六:昆布散處方

    昆布 香附 夏枯草 川貝 元參 牡蠣 半夏 白芥子 忍冬 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藥研末。

    功能主治

    治馬刀。虛痰入絡(luò),項(xiàng)側(cè)脹硬,形如長蛤,其核堅(jiān)硬者。

    用法用量

    每服6~9克,用溫開水送下。

    摘錄《顧氏醫(yī)經(jīng)讀本》卷六《圣惠》卷三十五:昆布散處方

    昆布1兩(洗去咸味),海藻1兩(洗去咸味),松蘿1兩,細(xì)辛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海蛤1兩(細(xì)研),甘草1兩(炙微赤,銼),白蘞1兩,龍膽2兩(去蘆頭),土瓜根1兩,檳榔1兩。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癭氣結(jié)腫,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以溫酒調(diào)下。

    注意

    不得用力勞動(dòng)。

    摘錄《圣惠》卷三十五《外臺(tái)》卷七引《廣濟(jì)方》:昆布散處方

    昆布3兩,海藻3兩,人參3兩,玄參3兩,橘皮3兩,升麻3兩,芎2兩,桂心2兩,干姜2兩,小麥1升半(醋1升半,漬之1宿,出,曬醋盡,止)。

    制法

    上為散,別搗小麥作散,合藥散一處,更搗千杵。

    功能主治

    腹內(nèi)諸氣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漸加至2匕,酒送下,1日3次。

    注意

    忌熱面、炙肉、生蔥、蒜、粘食等物。

    摘錄《外臺(tái)》卷七引《廣濟(jì)方》《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五:昆布散處方

    昆布(洗去咸,炙干)3兩,海藻(洗去咸,炙干)3兩,松蘿1兩,海蛤2兩,木通(銼)2兩,白蘞2兩,桂(去粗皮)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氣癭初結(jié)。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溫酒調(diào)下,1日3次,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五《幼幼新書》卷三十六引《劉氏家傳》:昆布散處方

    昆布半兩,蓬莪術(shù)半兩,川芎半兩,檳榔半兩,茴香半兩,海藻半兩,荊三棱半兩,甘草(炙)半兩,木香1分,丁香1分,青橘皮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童男童女風(fēng)土癭氣,及因氣結(jié)所成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中盞,先用豬靨3枚,燈焰上用針串在尖上燎熟,入藥內(nèi)同煎至6-7分,和滓溫服,臨臥每夜只進(jìn)1服。久服日漸消也。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六引《劉氏家傳》方出《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名見《醫(yī)統(tǒng)》卷六十七:昆布散處方

    商陸2兩,昆布(洗)2兩,射干1兩,羚羊角(鎊)1兩,木通1兩,海藻(洗)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1兩,牛蒡子1兩半(微炒)。

    功能主治

    癭氣,胸膈壅塞,頸項(xiàng)漸粗。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shí)候溫服。

    摘錄方出《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名見《醫(yī)統(tǒng)》卷六十七《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五:昆布散處方

    防風(fēng)、荊芥、黃連(酒炒)、昆布、海藻、海粉、羌活、升麻、連翹、青皮、膽星、貝母、牛蒡子(炒)、夏枯草、沉香、香附子、撫芎、黃芩(酒炒)。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火郁滯,散痰氣壅結(jié)。主癭氣。

    用法用量

    加薄荷,水煎服。或末或丸俱可。

    痰多,加南星、半夏。

    注意

    宜灸天突穴為妙。

    摘錄《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五《顧氏醫(yī)徑》卷六:昆布散處方

    昆布、香附、夏枯草、川貝、玄參、牡蠣、半夏、白芥子、忍冬、甘草。

    功能主治

    馬刀。虛痰入絡(luò),項(xiàng)側(cè)脹硬,形如長蛤,堅(jiān)核者。

    摘錄《顧氏醫(yī)徑》卷六《圣惠》卷八十九:昆布散別名

    昆布黃耆湯

    處方

    昆布(洗去咸味)半兩,黃耆(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川大黃(銼,微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癭氣腫悶。

    用法用量

    昆布黃耆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五)。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細(xì)辛半兩,橘皮半兩,桂心半兩,人參半兩,旋覆花半兩,甘草半兩,桔梗半兩,芍藥半兩,半夏半兩,赤茯苓3分。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胃氣虛冷,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飲食,脈沉弦細(xì)遲。用法用量每......
  • 別名半夏湯處方半夏16分(湯洗10度),木通16分,前胡6分(去頭),旋覆花5分(去萼稱),陳皮6分(浸,去白),檳榔6分(生杵,煎湯藥成膏后斟酌入),官桂5分(去粗皮),枳殼5分(麩炒),茯苓6分,白術(shù)6分。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胃冷有酸,......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半夏熨方處方半夏 生姜、芎藭各30克 細(xì)辛90克 桂心20克 烏頭10枚制法上六味,哎咀。功能主治主小兒解顱不合,羸瘦色黃,至四五歲不能行。用法用量以淳苦酒1升浸一晝夜,煮三沸,絞去滓,以綿一片浸藥中,適寒溫,以熨囟上......
  • 處方半夏半升(制),生姜4兩,麻黃3兩(去節(jié)),前胡3兩,澤瀉3兩,竹葉1升,細(xì)辛3兩,枳實(shí)3兩(炙),杏仁3兩(去皮尖)。制法上切。功能主治上焦氣不續(xù)、胸膈間厭悶,飲食先吐而后下。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注意忌羊肉、餳、......
  • 處方桂枝、半夏、茯苓、桔梗、米仁、骨脂、干姜、澤瀉。功能主治少陰傷寒,咽痛,下痢,脈沉細(xì),舌白不渴。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喉科家訓(xùn)》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