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解肌寧嗽丸

    《中國藥典》:解肌寧嗽丸處方

    紫蘇葉48g 前胡80g 葛根80g 苦杏仁80g 桔梗80g 半夏(制)80g 陳皮80g 浙貝母80g 天花粉80g 枳殼80g 茯苓64g 木香24g 玄參80g 甘草64g

    性狀

    為黑綠色的大蜜丸;味微苦、辛。

    炮制

    以上十四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解表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小兒感冒發(fā)熱,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口服,小兒周歲一次半丸,二歲至三歲一次1丸,一日2次。

    規(guī)格

    每丸重3g

    貯藏

    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解肌寧嗽丸處方

    麻黃5兩,前胡20兩,菊花20兩,黃芩20兩,枳殼(炒)20兩,桑葉10兩,桔梗10兩,橘皮10兩,紫蘇葉10兩,貝母10兩,生石膏16兩,杏仁(去皮炒)8兩,甘草5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錢。

    功能主治

    清熱解表,止嗽化痰。主小兒感冒風(fēng)寒,憎寒發(fā)熱,咳嗽氣促。

    用法用量

    每服1丸,3歲以下兒酌減,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中國藥典》一部:解肌寧嗽丸處方

    紫蘇葉48g,前胡80g,葛根80g,苦杏仁80g,桔梗80g,半夏(制)80g,陳皮80g,浙貝母80g,天花粉80g,枳殼80g,茯苓64g,木香24g,玄參80g,甘草64g。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大丸,每丸重3g。

    功能主治

    解表宣肺,止咳化痰。主小兒感冒發(fā)熱,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小兒周歲1次半丸,2-3歲1次1丸,1日2次。

    摘錄《中國藥典》一部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回陽飲處方人參(無者,以蜜炒黃耆1兩代之),附子2-3錢,干姜(炒)2-3錢,當(dāng)歸身3錢(如泄瀉者,或血熱動血者,去之),熟地數(shù)錢或1-2兩,甘草(炙)1錢,白術(shù)3-4錢,黃耆(蜜炒)3錢。功能主治傷寒脈虛將絕,陰陽將脫。白喉,其痛甚,......
  • 處方大黃16銖,定粉18銖,雄黃6銖,黃芩6銖,雷丸8銖,附子1兩12銖,生商陸根4兩。制法煎豬膏3斤,去滓;入藥,沸7上下,濾,入雄黃,攪至凝。功能主治小兒癇證。用法用量以摩頂、掌中、背脅皆遍訖。治粉粉之。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 處方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熟干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各二兩。炮制上為末。煉蜜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又治......
  • 《博育生女科.產(chǎn)后編》卷上:八味地黃丸處方山茱萸 山藥 丹皮 云苓各24克 澤瀉15克 熟地24克 五味子15克 炙黃耆30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血塊不落。用法用量每服10克,溫開水送下。摘錄《博育生女科.產(chǎn)后編》......
  • 處方八味地黃湯加生鐵落。功能主治咳逆喘急。臨床應(yīng)用哮喘: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怒,病發(fā)寒天,每用桂附地黃湯及黑錫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生鐵落于八味湯中,一劑而愈。摘錄《觀聚方要補》卷三引《藥性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