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破骨風(fēng)

    《全國中草藥匯編》:破骨風(fēng)拼音注音Pò Gǔ Fēnɡ別名

    破膝風(fēng)、川滇茉莉

    來源

    木犀科素馨屬植物破骨風(fēng)Jasminum lanceolarium Roxb.,以入藥。秋季采集,曬干。

    性味

    苦,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散瘀。用于風(fēng)濕筋骨痛,腰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破骨風(fēng)拼音注音Pò Gǔ Fēnɡ別名

    破膝風(fēng)(《分類草藥性》),花木通、小泡通、老鷹柴(《貴州民間藥物》),破風(fēng)藤(江西《草藥手冊》)。

    出處

    《分類草藥性》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光清香藤清香藤,10~11月采收。

    原形態(tài)

    ①光清香藤

    木質(zhì)藤本,全部無毛,或微被毛,幼枝圓柱形,有時(shí)有角棱。復(fù)葉對生,小葉3片,革質(zhì)或近革質(zhì),卵圓形至橢圓形或披針形,長5~13厘米,寬3~5.5厘米,先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鈍,有時(shí)楔形,全緣,背面具小斑點(diǎn)。聚傘花序3分枝,或多分枝;苞片線形,長約2毫米;花萼小,杯狀,邊緣微有5齒裂;花冠白色,芳香,管長2.5~3厘米,先端5裂,裂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4毫米;雄蕊2;子房2室。漿果圓球形,雙生,其中常有一個(gè)不發(fā)育,直徑0.6~1厘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于灌木林中或路旁,或培植于庭院。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安徽、江西、福建、臺(tái)灣等地。

    ②清香藤,又名:川滇茉莉。

    木質(zhì)藤本,與上種相似。老枝平滑,幼枝有短柔毛。通常小葉3,小葉片橢圓形,先端短而漸尖,基部楔形,全緣,頂生小葉長6~10厘米,寬2.5~5厘米,側(cè)生小葉較短小。聚傘花序3分枝;苞片線形,長2~5毫米;萼齒5,細(xì)小三角形;花冠白色,先端7裂,裂片長橢圓形,先端銳尖,長約8毫米,寬約5毫米。漿果球形,徑5~6毫米,上部疏生腺點(diǎn),熟時(shí)堇紫色。花期5月。

    生于山坡或路旁。分布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性味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苦辛。"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苦,無毒。"

    注意

    《貴州民間藥物》:"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治風(fēng)濕腰腿骨節(jié)疼痛,跌打損傷,瘡毒,癰疽。

    ①《分類草藥性》:"治風(fēng)濕,和血脈骨節(jié)痛;清熱,治頭風(fēng)疼痛。"

    ②《中國藥植志》:"治跌打損傷,有鉆筋透骨之效:主治腰痛,腿痛等,亦有去骨中風(fēng)寒之效能。"

    ③《四川中藥志》:"療風(fēng)濕筋骨痛、腰痛,散骨破后的積血,并治頭風(fē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泡酒。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破骨風(fēng)鮮藤一兩,五加皮五錢,川牛膝五錢,桂枝三錢,全當(dāng)歸五錢。米酒引,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風(fēng)濕:花木通一兩,追風(fēng)傘-兩,牛膝六錢。泡酒一斤。每次服一兩,日服二次。

    ③治風(fēng)濕麻木:花木通一兩。泡酒服。

    ④治無名毒瘡:花木通五錢,土茯苓四錢,夏枯草、地丁草各三錢。煎水洗。(②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破骨風(fēng)拼音注音Pò Gǔ Fēnɡ別名

    大金銀花、苦糖果

    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忍冬科植物小金銀花嫩枝葉、莖。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巖山上。分布山東、江蘇、江西、湖北、河南、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半常綠直立灌木,高達(dá)2米。嫩枝及花梗均具倒生硬毛。葉對生,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及邊緣均有硬毛。花成對腋生,有芳香;苞片1對,線狀披針形,有柔毛及緣毛;花冠白色,長1.5厘米,有長毛;花柱短于雄蕊,不伸出花冠外,子房約1/2合生;有短而不明的萼齒。漿果長圓形,紅色,2個(gè),從基部相連過半。花期3~4月。果熟期5~6月。

    性味

    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清熱,止痛。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勞傷,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泡酒。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破骨風(fēng)拼音注音Pò Gǔ Fēnɡ別名

    破藤風(fēng)、碎骨風(fēng)、散骨藤花木通、小泡通、老鷹柴、你海臘瓜

    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種植物清香藤的根及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Jasminum lanceolarium Roxb.

    采收和儲(chǔ)藏:秋、冬季采挖根部,洗凈,切片;莖葉夏、秋季采,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山谷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

    大型攀援灌木,高10-15m。小枝圓柱形,稀具棱,節(jié)處稍壓扁,光滑無毛或被短柔毛。葉對生或近對生,三出復(fù)葉;葉柄長1-4.5cm,具溝,溝內(nèi)常被微柔毛;小葉片橢圓形、卵形或披針形,稀近圓形,長3.5-16cm,寬1-9cm,先端鈍、銳尖、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頂生小葉柄稍長或等長于側(cè)生小葉柄,長0.5-4.5cm。復(fù)聚傘花序常排列呈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苞片線形,長1-5mm;花梗短或無,果時(shí)增粗增長,無毛或密被毛;花芳香;花萼筒狀,光滑或被短柔毛,果時(shí)增大,萼齒三角形;花冠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管纖細(xì),長1.7-3.5cm,裂片4-5枚,披針形、橢圓形或長圓形,先端鈍或微尖;花柱異長。果球形或橢圓形,長0.6-1.8cm,徑0.6-1.5cm,兩心皮基部相連或僅一心皮成熟,黑色,干時(shí)呈橘黃色。花期4-10月,果期6月。至翌年3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長圓錐形,稍扭曲,長15-20cm,直徑1-1.5cm。表面黃白色,有殘存的黃褐色栓皮。質(zhì)堅(jiān)硬,不易折斷,橫斷面有放射狀紋理,皮部淺黃色,木部黃黃色。氣微,味淡。

    莖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1cm。表面黃褐色,有細(xì)縱紋和橫向皮孔,有對生小枝或葉痕。質(zhì)堅(jiān)硬,斷面淺黃色,髓剖黃棕色,約占莖的1/2-2/3。氣微,味淡。

    歸經(jīng)

    脾經(jīng)

    性味

    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涼血解毒。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頭痛;外傷出血;無名毒瘡;蛇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花射干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è Gān別名冷水丹(《植物名實(shí)圖考》)。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來源為駕尾科植物白花射干的根或全草。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坡上。分布于東北、華北和山東、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白花射干,又名:搜山虎、金盞......
  • 來源唇形科青蘭屬植物白花巖青蘭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 var. albiflorum Schischk.,以全草入藥。7~8月采收,切段曬干。性味辛,涼。功能主治分散風(fēng)熱,涼血降壓。用于感冒發(fā)熱,高血壓病,......
  • 《中藥大辭典》:白花映山紅拼音注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照山白(《華北經(jīng)濟(jì)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ǎn別名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東天目]、山梅花來源虎耳草科絹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以根皮入藥。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寧夏。性味苦,平。......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