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豆蔻丸

    《婦人良方》卷八: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面裹煨香)不以多少。

    制法

    上為細(xì)末,入陳米白飲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臟寒,泄瀉不止,服諸藥無(wú)效。

    用法用量

    空心煮粟米飲吞下100丸。

    摘錄《婦人良方》卷八《楊氏家藏方》卷十八: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面裹煨香)1兩,草豆蔻(去殼)1兩,草烏頭3枚(燒灰留性)。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小兒風(fēng)冷搏于腸胃,飧泄不止,不思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乳食前煎蘿卜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八《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去皮,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蓬莪術(shù)(炮)1兩,天麻(酒浸,炙)1兩,木香半兩,檳榔(銼)半兩,干蝎(去土,炒)半兩,硵砂(別研)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入研了藥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腎臟虛損,久積風(fēng)冷,臍腹脹滿,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仁1兩,京三棱(炮)1兩,蓬莪術(shù)(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半兩,木香半兩,牽牛子(4兩,半生半熟,取末)2兩。

    制法

    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五膈氣痞悶,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普濟(jì)方》卷二○二引《仁存方》: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炮)半兩,丁香半兩,陳皮半兩,良姜1兩,藿香1兩。

    制法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吐痢不定,心煩燥渴。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姜汁、米飲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二引《仁存方》《活幼心書》卷下: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3錢,南木香3錢,縮砂仁3錢,白龍骨5錢,訶子肉5錢,赤石脂7錢半,枯白礬7錢半。

    制法

    上除木香不過(guò)火,余六味銼、焙,仍同木香為末,稠煮面糊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

    患痘瘡,脾虛作瀉。

    用法用量

    本方改為餅劑,名“豆蔻餅”(見(jiàn)《醫(yī)統(tǒng)》)。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雞峰》卷十四: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半兩,丁香半兩,良姜1兩,藿香葉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霍亂吐瀉不定,煩渴躁熱。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溫生姜、米飲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四《癥因脈治》卷一:豆蔻丸處方

    草豆蔻、吳茱萸、益智仁、青皮、姜黃、麥芽、神曲、半夏、甘草。

    功能主治

    內(nèi)傷積冷,胃脘作痛。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普濟(jì)方》卷二一一:豆蔻丸處方

    木香、赤石脂、干姜、砂仁、厚樸、肉豆蔻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下痢赤白。

    用法用量

    每服60丸??招拿诇拖隆?/p>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一《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去殼)1枚,木香半兩,丹砂(研)1分,人參1分,訶黎勒(煨,去核)1分,麝香(研)1分。

    制法

    上為末,用飯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疳痢及吐。不吃乳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心米飲送下,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六:豆蔻丸處方

    草豆蔻(去皮)1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半,陳橘皮(去白,焙)1兩,半夏半兩(入生姜半兩,搗爛,焙)。

    制法

    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和調(diào)胃氣。主妊娠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六《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豆蔻丸處方

    草豆蔻3枚(去皮),烏頭3枚(銼,鹽水浸少時(shí),炒),益智(去皮)1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制法

    上為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洞泄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煎木瓜湯、或生姜湯送下,乳食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豆蔻丸處方

    白豆蔻(去皮)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半斤,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炒)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

    制法

    上為末,用漿水煮棗,去皮爛研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谷勞體重,食已好臥。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圣濟(jì)總錄》卷十七:豆蔻丸別名

    大豆蔻丸

    處方

    肉豆蔻(去殼)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防風(fēng)(去叉)1分,桔梗(去蘆頭,炒)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獨(dú)活(去蘆頭)半兩,薏苡仁半兩,人參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芎半兩,甘草(炙)1分,木香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胃風(fēng),頸項(xiàng)多汗惡風(fēng),飲食不下,隔壅不通,腹善滿,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

    用法用量

    大豆蔻丸(《宣明論》卷二)。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七《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去殼,炮)1兩,檳榔(銼)1兩,桂(去粗皮)1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半夏(姜汁制)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1兩,白術(shù)2兩,京三棱(煨,銼)1兩半。

    制法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bǔ)虛進(jìn)食,正脾元。主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許氏幼科七種·痘訣余義》:豆蔻丸處方

    木香(面裹煨)5錢,訶子(面裹煨)5錢,白豆蔻(面裹煨,壓去油)1錢5分,白術(shù)(土炒)3錢,赤石脂(火煅,醋淬)2錢5分,炙甘草2錢5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粥湯杵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痘疹,里虛泄瀉者。

    用法用量

    用時(shí)米水浸軟與食,周歲兒10粒,2歲20粒;研碎沖服亦可。

    摘錄《許氏幼科七種·痘訣余義》《衛(wèi)生總微》卷十: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面裹煨)1兩,木香半兩,青皮(去瓤,炒黃)半兩,黑牽牛1分(微炒)。

    制法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泄瀉,米谷不化。

    用法用量

    方中木香用量原缺。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史載之方》卷下:豆蔻丸處方

    草豆蔻1枚(剝開皮,入乳香1塊在內(nèi),復(fù)用和白面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

    制法

    上為細(xì)末,以粟米飲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臟寒,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史載之方》卷下《治疹全書》卷下:豆蔻丸處方

    木香6兩(不見(jiàn)火),枯礬1兩,黃連6兩(用茱萸制),豆蔻3兩(面裹煨熟)。

    制法

    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疹后久瀉痢重者。

    用法用量

    米湯送下,量人大小多寡。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圓端效方》: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1錢,丁香1錢,木香1錢,胡粉1錢,川烏(炮,去皮)2錢半。

    制法

    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小兒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前木瓜湯送下,日進(jìn)2服,渴即冷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圓端效方》《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面裹煨熟,為末)1兩,草豆蔻(面裹煨熟,為末)1兩,縮砂仁1兩,母丁香1兩,木香半兩,沉香(銼)半兩,墨(燒紅為未)半兩,地榆2兩,枇杷葉(去毛,炙)1兩。

    制法

    上為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

    白滯痢,腹臟撮痛。

    用法用量

    每服2丸,食前米飲化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普濟(jì)方》卷四○三: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5錢,木香3錢,縮砂3錢,白術(shù)1錢,訶子1錢。

    制法

    上為末,米糊為丸。

    功能主治

    小兒痘瘡。

    用法用量

    湯飲送下,量與。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三《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豆蔻丸處方

    肉豆蔻(大者,去殼)2枚,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半夏(湯洗7遍,麩炒黃色)1兩,干姜(炮)1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開胃進(jìn)食。主氣逆上沖,吐逆不止,冷痰壅滯。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人參(去蘆)1兩,遠(yuǎn)志(煮,去心)1兩,茯神(去木)1兩,酸棗仁(去皮,微炒)1兩(別研),朱砂(別研)半兩,紫石英(火煅,醋淬7次,別研水飛)半兩,石菖蒲(米泔浸一宿)半兩,乳香(別研)半兩。制法上為細(xì)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四:八物湯別名八物散(《醫(yī)學(xué)人門》卷四)。處方桂心 當(dāng)歸 川芎 前胡 防風(fēng)各22.5克 芍藥45克 甘草(炙)茯苓各15克制法上藥嚼咀。功能主治厥陰傷風(fēng),惡風(fēng)體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熱如瘧,骨節(jié)煩疼,其脈尺寸俱微而遲者......
  • 處方當(dāng)歸2錢,香附2錢,鹿茸(醋炙,如熱少用)2錢,川芎2錢,熟地2錢,白術(shù)2錢,山萸2錢,小茴2錢,甘草1錢。功能主治婦人二十一二,經(jīng)脈不調(diào),赤白帶下,或如梅汁,或片,或二三月不行,潮熱,咳嗽,飲食不思,四肢困倦。用法用量分4帖。加生姜3......
  • 處方黨參、黃耆、玉竹、白術(shù)、山藥、百合、燕窩、桂圓肉。功能主治勞碌傷氣,音啞難言。摘錄《內(nèi)外驗(yàn)方秘傳》卷下......
  • 別名八味丸(《朱氏集驗(yàn)方》卷二)。處方干地黃120克 茯苓 薯蕷 桂枝 牡丹皮 山茱萸各60克 澤瀉30克 五味子60克制法上藥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平補(bǔ)腎氣,固齒駐顏。腎氣不足,腰膝酸軟,面色不華,牙齒松動(dòng),消渴等證。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