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芍藥30克 當(dāng)歸15克 大黃4.5克 黃連3克 黃芩4.5克 木香 檳榔各3克
上藥為末。
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
每服9~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如未止,再煎服。
黃耆24克 甘草18克 青皮12克 升麻 柴胡 當(dāng)歸梢 澤瀉各6克 橘皮3克 紅花3克 五味子120個(gè)
上哎咀,分作四服。
主兩腿麻木沉重。
每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熱服。
木香 檳榔 黃連各1.8克 大黃 黃芩各4.5克 枳殼3克(麩炒)芍藥18克 當(dāng)歸9克
上藥哎咀,作二服。
清熱化濕,行氣導(dǎo)滯。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川楝子12克 木香9克 茴香6克 吳茱萸3克(湯泡)
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主寒疝疼痛,或囊冷結(jié)硬如石,或牽引睪丸而痛。
長流水煎服。
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經(jīng)氣滯,陰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導(dǎo)小腸、膀胱之熱從小便下行,是為方中主藥;木香升降諸氣,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腎與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氣,吳茱萸行肝腎氣分,燥濕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氣,通,利小便,燥濕除寒,配合主藥,共成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之效。
芍藥1兩,當(dāng)歸5錢,大黃1錢半,黃芩1錢半,黃連1錢,木香1錢,檳榔1錢。
上為末。
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每服3-5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煎服,不后重則止。
檳榔、枳殼、黃連、厚樸、芍藥、甘草、山楂、神曲、升麻。
去宿滯。主痢疾。
稟氣厚,加大黃、芒消。
檳榔、枳殼、厚樸、白木香、山楂、神曲、紫蘇、甘草、砂仁。
痢疾初起。
水煎服。
如3日前,加大黃、芒消;紅痢,加川連、當(dāng)歸;白,加干姜。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芍藥30克 當(dāng)歸15克 大黃4.5克 黃連3克 黃芩4.5克 木香 檳榔各3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9~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如未止,再煎服。
摘錄《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蘭室秘藏》卷下:導(dǎo)氣湯處方黃耆24克 甘草18克 青皮12克 升麻 柴胡 當(dāng)歸梢 澤瀉各6克 橘皮3克 紅花3克 五味子120個(gè)
制法上哎咀,分作四服。
功能主治主兩腿麻木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熱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奇效良方》卷十三:導(dǎo)氣湯處方木香 檳榔 黃連各1.8克 大黃 黃芩各4.5克 枳殼3克(麩炒)芍藥18克 當(dāng)歸9克
制法上藥哎咀,作二服。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行氣導(dǎo)滯。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三《醫(yī)方集解》:導(dǎo)氣湯處方川楝子12克 木香9克 茴香6克 吳茱萸3克(湯泡)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主寒疝疼痛,或囊冷結(jié)硬如石,或牽引睪丸而痛。
用法用量長流水煎服。
備注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經(jīng)氣滯,陰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導(dǎo)小腸、膀胱之熱從小便下行,是為方中主藥;木香升降諸氣,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腎與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氣,吳茱萸行肝腎氣分,燥濕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氣,通,利小便,燥濕除寒,配合主藥,共成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之效。
摘錄《醫(yī)方集解》《保命集》卷中:導(dǎo)氣湯處方芍藥1兩,當(dāng)歸5錢,大黃1錢半,黃芩1錢半,黃連1錢,木香1錢,檳榔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每服3-5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煎服,不后重則止。
摘錄《保命集》卷中《痘疹金鏡錄》卷上:導(dǎo)氣湯處方檳榔、枳殼、黃連、厚樸、芍藥、甘草、山楂、神曲、升麻。
功能主治去宿滯。主痢疾。
用法用量稟氣厚,加大黃、芒消。
摘錄《痘疹金鏡錄》卷上《幼科金針》卷下:導(dǎo)氣湯處方檳榔、枳殼、厚樸、白木香、山楂、神曲、紫蘇、甘草、砂仁。
功能主治痢疾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
如3日前,加大黃、芒消;紅痢,加川連、當(dāng)歸;白,加干姜。
摘錄《幼科金針》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