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牛蹄

    《中藥大辭典》:牛蹄拼音注音Niú Tí出處

    《別錄》

    來源

    ??苿?dòng)物黃牛水牛。

    性味

    《綱目》:"牛頭蹄,涼。"

    功能主治

    ①《別錄》:"牛懸蹄,療婦人崩中,漏下赤白。"

    ②孟詵:"牛頭蹄,下熱風(fēng)。"

    復(fù)方

    治水浮氣腫,腹肚脹滿,小便澀少:水牛蹄一只,湯洗去毛,如食法,隔夜煮令爛熟,取汁作羹,蹄切,空心飽食。(《食醫(yī)心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牛蹄拼音注音Niú Tí別名

    牛、水牛

    英文名Ox hoof, Water Buffalo hoof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苿?dòng)物黃?;蛩5奶?。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采收和儲(chǔ)藏:宰牛時(shí)取下蹄部,洗凈,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

    2.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飼養(yǎng),以南方水稻田地區(qū)為多。

    原形態(tài)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qiáng)壯結(jié)實(shí),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gè)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duì),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nèi)有骨質(zhì)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2.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務(wù)發(fā)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歸經(jīng)

    腎;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涼

    注意

    虛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熱止血;利水消腫。主風(fēng)熱;崩漏;水腫;小便澀少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適量。

    各家論述

    1.《別錄》:牛懸蹄,療婦人崩中,漏下赤白。

    2.孟詵:牛頭蹄,下熱風(fēng)。

    3.《食醫(yī)心鏡》:治水浮氣腫,腹肚脹滿,小便澀少:水牛蹄一只,湯洗去毛,如食法,隔夜煮令爛熟,取汁作羹,蹄切,空心飽食。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螺螄殼拼音注音Bái Luó Sī Ké別名白螺殼(《肘后方》)。出處《綱目》來源為田螺科動(dòng)物方形環(huán)棱螺或其同屬動(dòng)物的陳舊螺殼。于破敗的墻壁內(nèi)及螺殼堆積處,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動(dòng)物形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白補(bǔ)藥拼音注音Bái Bǔ Yào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花莖狀丹參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陰濕巖上。分布貴州、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花莖狀丹參,又名:地梗鼠尾。多年生草本?;~6~10枚,葉片長卵形,長3.5~......
  • 拼音注音Bái Dòu別名飯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廣州植物志》)。出處《孫真入食忌》來源為豆科植物飯豇豆的種子。生境分布我國各省都有栽培。原形態(tài)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3出復(fù)葉,頂生小葉卵狀菱形,兩側(cè)小葉斜卵形......
  • 《中藥大辭典》:白豆蔻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別名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jīng)逢原》),白蔻(《本草經(jīng)解》)。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shí)。10~12月果實(shí)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shí)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干。生境分布栽培......
  • 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 Ké別名豆蔻殼(《飲片新參》),白蔻衣(江蘇)。出處《藥性切用》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殼。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豆蔻“條。性味《飲片新參》:“味微辛?!肮δ苤髦微佟端幮郧杏谩罚骸皩捫亻_胃?!阿凇讹嬈聟ⅰ罚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