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云南中草藥》
為大戟科植物小葉黑面葉的葉。全年可采。
植物形態(tài)詳"小柿子"條。
①《云南中草藥》:"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燒傷。"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治外傷出血,瘡瘍濕疹。"
外用:搗敷;搗汁涂或研末撒。
黑面葉。
出自《云南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鈍葉黑面神Breynia retusa (Dennst.)Alston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eynia retusa (Dennst.)Alston[phyllanthus retusa Dennst.;B.patens(Roxb.)Benth.]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摘,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路坎及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鈍葉黑面神 落葉灌木,高1-2m。全株平滑無毛。莖皮灰褐色。小枝四棱,帶綠色。單葉互生;葉柄長約3mm;葉片橢圓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4cm,寬2-3cm,光瑞鈍或近急尖,全緣,干后變黑褐色?;ㄐ?,黃綠色,2-4朵生于葉腋;單性異株,花瓣和花盤缺;雄花萼片6,陀螺狀;雄藍(lán)3,花絲合生成柱,生于短絲狀花梗上,雄蕊柱伸出于花藥之上;雌花徑2.5-4mm,花萼盤狀,先端6裂,具較短花梗,花柱粗大,具3叉;子房3室。蒴果近圓球狀,直徑8-10mm,果皮肉質(zhì)不開裂,橙紅色,無毛,有種子10-12顆?;坑兴薮婊ㄝ??;ㄆ?-9月,果期7-11月。
肺經(jīng)
味苦;澀;性涼
燥濕止癢;收斂止血。主濕疹;皮炎;外傷出血;瘡癤;燙傷
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煎水洗;或曬干研粉撒包。
1.《云南中草藥》: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燒傷。
2.《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治外傷出血,瘡瘍濕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小葉黑面葉的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小柿子"條。
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藥》:"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燒傷。"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治外傷出血,瘡瘍濕疹。"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搗汁涂或研末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小柿子葉拼音注音Xiǎo Shì Zi Yè別名黑面葉。
英文名leaf of Littleleaf Breynia出處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鈍葉黑面神Breynia retusa (Dennst.)Alston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eynia retusa (Dennst.)Alston[phyllanthus retusa Dennst.;B.patens(Roxb.)Benth.]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摘,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路坎及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鈍葉黑面神 落葉灌木,高1-2m。全株平滑無毛。莖皮灰褐色。小枝四棱,帶綠色。單葉互生;葉柄長約3mm;葉片橢圓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4cm,寬2-3cm,光瑞鈍或近急尖,全緣,干后變黑褐色?;ㄐ?,黃綠色,2-4朵生于葉腋;單性異株,花瓣和花盤缺;雄花萼片6,陀螺狀;雄藍(lán)3,花絲合生成柱,生于短絲狀花梗上,雄蕊柱伸出于花藥之上;雌花徑2.5-4mm,花萼盤狀,先端6裂,具較短花梗,花柱粗大,具3叉;子房3室。蒴果近圓球狀,直徑8-10mm,果皮肉質(zhì)不開裂,橙紅色,無毛,有種子10-12顆?;坑兴薮婊ㄝ??;ㄆ?-9月,果期7-11月。
歸經(jīng)肺經(jīng)
性味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燥濕止癢;收斂止血。主濕疹;皮炎;外傷出血;瘡癤;燙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煎水洗;或曬干研粉撒包。
各家論述1.《云南中草藥》: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燒傷。
2.《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治外傷出血,瘡瘍濕疹。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