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葉天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采。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墓庞枴K睦蠋熤杏虚L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從12歲到18歲僅六年間,他除繼承家學外,先后踵門求教過17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fā)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條框,開創(chuàng)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钡恼擖c,概括了溫病的發(fā)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fā)展,分為衛(wèi)、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fā)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業(yè),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松陵鎮(zhèn)人。生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性通敏,喜豪辯。自《周易》、《道德》、《陰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擊等無不通曉,尤精于醫(yī)。
徐大椿精勤于學,平生著述甚豐,皆其所評論闡發(fā),如《醫(yī)學源流論》、《醫(yī)貫砭》、《蘭臺軌范》、《慎疾芻言》等,均能一掃成見,另樹一幟,實中醫(yī)史上千百年獨見之醫(yī)學評論大家。又著《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傷寒類方》及《內經詮釋》、《六經病解》等,其中真知灼見亦頗不少。后人將其所著輯為《徐氏醫(yī)學全書十六種》等,流傳甚廣、影響極大。
趙學敏
趙學敏,字恕軒,號依吉,浙江錢塘人。乾隆三十五年,趙學敏初步完成了他個人的一套叢書,取名為《利濟十二種》。這套書共一百卷,含12種醫(yī)藥書,包括藥性、本草、養(yǎng)生、祝由、眼科、煉丹及民間走方醫(yī)療法等方面的內容。叢書子目的名稱是:《醫(yī)林集腋》、《養(yǎng)素園傳信方》、《祝由錄驗》、《囊露集》、《本草話》、《串雅》、《花藥小名錄》、《升降秘要》、《攝生閑覽》、《藥性元解》、《奇藥備考》、《本草綱目拾遺》,遺憾的是這12種醫(yī)書只有《串雅》和《本草綱目拾遺》留傳下來。
《串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民間走方醫(yī)的專著。書中記錄了走方醫(yī)常用治病手段,又介紹了有關藥物偽品、制法、食品、雜品等情況,揭示了走方醫(yī)所用的簡便治法和藥物炮制、作偽的內幕。這些資料的披露,不僅為研究走方醫(yī)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為中醫(yī)藥學提供了許多新的治療方法。
《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為了彌補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學著作?!侗静菥V目拾遺》不僅糾正李時珍書中的幾十條錯誤,還增添了大量新的藥物。該書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醫(y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醫(yī))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葉天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采。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墓庞枴K睦蠋熤杏虚L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從12歲到18歲僅六年間,他除繼承家學外,先后踵門求教過17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fā)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條框,開創(chuàng)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钡恼擖c,概括了溫病的發(fā)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fā)展,分為衛(wèi)、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fā)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業(yè),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松陵鎮(zhèn)人。生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性通敏,喜豪辯。自《周易》、《道德》、《陰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擊等無不通曉,尤精于醫(yī)。
徐大椿精勤于學,平生著述甚豐,皆其所評論闡發(fā),如《醫(yī)學源流論》、《醫(yī)貫砭》、《蘭臺軌范》、《慎疾芻言》等,均能一掃成見,另樹一幟,實中醫(yī)史上千百年獨見之醫(yī)學評論大家。又著《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傷寒類方》及《內經詮釋》、《六經病解》等,其中真知灼見亦頗不少。后人將其所著輯為《徐氏醫(yī)學全書十六種》等,流傳甚廣、影響極大。
趙學敏
趙學敏,字恕軒,號依吉,浙江錢塘人。乾隆三十五年,趙學敏初步完成了他個人的一套叢書,取名為《利濟十二種》。這套書共一百卷,含12種醫(yī)藥書,包括藥性、本草、養(yǎng)生、祝由、眼科、煉丹及民間走方醫(yī)療法等方面的內容。叢書子目的名稱是:《醫(yī)林集腋》、《養(yǎng)素園傳信方》、《祝由錄驗》、《囊露集》、《本草話》、《串雅》、《花藥小名錄》、《升降秘要》、《攝生閑覽》、《藥性元解》、《奇藥備考》、《本草綱目拾遺》,遺憾的是這12種醫(yī)書只有《串雅》和《本草綱目拾遺》留傳下來。
《串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民間走方醫(yī)的專著。書中記錄了走方醫(yī)常用治病手段,又介紹了有關藥物偽品、制法、食品、雜品等情況,揭示了走方醫(yī)所用的簡便治法和藥物炮制、作偽的內幕。這些資料的披露,不僅為研究走方醫(yī)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為中醫(yī)藥學提供了許多新的治療方法。
《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為了彌補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學著作?!侗静菥V目拾遺》不僅糾正李時珍書中的幾十條錯誤,還增添了大量新的藥物。該書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醫(y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