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鳣魚肝

    《中藥大辭典》:鳣魚肝拼音注音Zhān Yú Gān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鱘科動物鰉魚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鳣魚"條。

    性味

    無毒。

    注意

    勿以鹽炙食。(性味以下出《本草拾遺》)

    功能主治

    主惡瘡疥癬。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鳣魚肝拼音注音Zhān Yú Gān英文名Siberian huso Sturgeon liver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鱘科動物蝗魚的肝臟。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uso dauricus(Georgi)

    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剖腹,取其肝臟;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江河中下層魚類,多棲息于兩江匯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洲渦處,捕食其他魚類。性成熟遲,需17-20年,5-6月為產(chǎn)卵期,溯江產(chǎn)卵,卵深灰色,產(chǎn)卵約150萬粒。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黑龍江流域尤為多見。

    原形態(tài)

    蝗魚,體長約2m,大者可長達(dá)5m以上。頭略呈三角形,吻長而較尖銳,前端略向上翹,頭部表面被有多數(shù)骨板??趯挻?,弧形下位,前方有吻須2對。眼小,距吻端較近。左右鰓膜彼此相連,并向腹面伸展。體被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銳微彎的棘,背行骨板較大,黃色,10-16塊;體側(cè)骨板黃褐色,32-46塊;腹側(cè)骨板8-12塊;腹鰭基部后有不太明顯的骨板1-2塊。其他部分光滑無鱗。背鰭43-57,后位;臀鰭26-36,起點(diǎn)在背鰭的后部下方;尾鰭歪形,上葉長而尖。體背青黑色,兩側(cè)黃色,腹面灰白色。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本草拾遺》:“勿以鹽炙食。”

    功能主治

    解毒殺蟲。主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蘿藦科潮風(fēng)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án Gǎo Shù別名青膠木、樹仲、油槁樹、膠樟、青野槁、潺槁木來源樟科木姜子屬植物潺槁樹Litsea glutinosa (Lour.) C. B. Rob.,以根、皮、葉入藥。夏秋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皮多鮮用。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énɡ Qié Zi別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蒼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出處本品以山胡椒之名首載于《滇南本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長編》引《廣西通志》云:“山胡椒,夏月全州人以代茗飲,大能清暑益氣,或以為即革澄茄?!耙蛏诫u椒果......
  • 《中藥大辭典》:硨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別名車渠(《海藥本草》)出處《海藥本草》來源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或其同屬動物的貝殼。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分布我國南海諸島。原形態(tài)貝殼巨大,重而堅厚。卵圓形,殼頂位于貝殼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
  •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來源藥材基源: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和長硨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