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竹瀝

    《全國中草藥匯編》:竹瀝拼音注音Zhú Lì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經(jīng)加熱流出的竹汁

    炮制

    將新竹去節(jié)劈開,置火上燒之,收集兩端滴出之汁,即為竹瀝。

    性味

    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豁痰。用于中風痰壅,肺熱喘咳,熱病煩躁。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竹瀝拼音注音Zhú Lì別名

    竹汁(《本經(jīng)》),淡竹瀝(《別錄》),竹油(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生境分布

    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竹茹"條。

    性狀

    為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氣。以色澤透明者為仕。

    歸經(jīng)

    入心、胃經(jīng),

    ①《藥品化義》:"入肺、胃二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jīng)。"

    性味

    甘苦,寒。

    ①《別錄》:"大寒。"

    ②《綱目》:"甘,大寒,無毒。"

    ③《藥品化義》:"味甘淡,性涼。"

    ④《本草從新》:"甘苦,寒,滑。"

    注意

    寒嗽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綱目》:"姜汁為之使。"

    ②《本草經(jīng)疏》:"寒痰濕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③《本草備要》:"寒胃滑腸,有寒濕者勿服。"

    功能主治

    清熱滑痰,鎮(zhèn)驚利竅。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①《別錄》:"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綱目》末句下有’消渴勞復’)。"

    ②《藥性論》:"治卒中風失音不語。"

    ③《本草拾遺》:"久渴心煩。"

    ④《綱目》:"治子冒風痙,解射罔毒。"

    ⑤《本草備要》:"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yǎng)血益陰,利竅明日。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

    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熱除煩,治牙痛,明眼目。"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沖服,1~2兩;入丸劑或熬膏。

    復方

    ①治中風口噤不知人:淡竹瀝一升服。(《千金方》)

    ②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瀝湯)

    ③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瀝恣飲數(shù)日愈。(《肘后方》)

    ④治產(chǎn)后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飲竹瀝一、二升。(《梅師集驗方》)

    ⑤主妊娠恒若煩悶,此名子煩:茯苓三兩,竹瀝一升,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時時服竹瀝。(《梅師集驗方》竹瀝湯)

    ⑥治小兒驚風天吊,四肢抽搐:竹瀝一盞,加生姜汁三匙,膽星末五分,牛黃二厘調(diào)服。(《全幼心鑒》)

    ⑦治小兒口噤,體熱:用竹瀝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⑧治乙腦、流腦高熱,嘔吐:竹瀝代茶飲。(江西《中草藥學》)

    ⑨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廣利方》)

    ⑩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⑾治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檗、黃丹,敷之。(《全幼心鑒》)

    ⑿治小兒赤目: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古今錄驗方》)

    ⒀治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檗,時時點之。(《簡便單方》)

    制法

    取鮮竹桿,截成30~50厘米長,兩端去節(jié),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備注

    據(jù)文獻記載,除淡竹瀝外,供藥用者尚有苦竹瀝、慈竹瀝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竹瀝拼音注音Zhú Lì別名

    竹汁、淡竹瀝、竹油

    英文名Bomboo Juice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中藥大辭典》)、《名醫(yī)別錄》(《中華藥海》)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莖經(jīng)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園。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頭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資源分布:1.淡竹分布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廣東、廣西。 3.大頭典竹分布于廣東、海南及廣西。

    原形態(tài)

    1.淡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后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huán)及籜環(huán)均甚隆起?;X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折,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工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nèi)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shù)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釷形,長約3mm;花藥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smm,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jié)上分枝較多;節(jié)間圓柱形,竿的節(jié)間和籜光滑無毛。 3.大頭典竹 植株木質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jié)上通常具毛環(huán),節(jié)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nèi)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ㄆ?-5月,筍期6-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青黃色或黃棕色的透明液體。具竹香氣,味微甜。

    化學成分

    淡竹等鮮竹瀝水溶性部分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絲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等十三種氨基酸;早竹等竹瀝中尚含胱氨酸(ace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

    歸經(jīng)

    心;肝;肺經(jīng)

    性味

    甘;苦;寒

    注意

    寒飲濕痰及脾虛便溏者禁服。

    功能主治

    清熱降火;滑痰利竅。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熱病痰多;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沖服,30-60g;或入丸劑或熬膏。外用:適量,調(diào)敷或點眼。

    復方

    1.竹瀝化痰丸(《增補萬病回春》),主治在上之濕痰,及腸胃之積痰。2.竹瀝湯(《備急千金要方》),主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3.竹瀝達痰丸(《雜病源流犀燭·六淫門》),治痰涎凝聚成積,結在胸膈。4.竹瀝泄熱湯(《備急千金要方》),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無明,狂悸非意而言。5.竹瀝磨犀角飲子(《太平圣惠方》),主治小兒心熱,驚悸。6.竹瀝湯(《梅師集驗方》),主妊娠恒若煩悶,名子煩。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府經(jīng)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癎狂亂,風熱發(fā)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圣劑也。

    2.《本草衍義補遺》:竹瀝,《本草》大寒,泛觀其意,以與石膏、芩、連等同類,而諸方治產(chǎn)后胎前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陰虛之病,無不用?!秲?nèi)經(jīng)》曰,陰虛發(fā)熱,大寒而能補,正與病對,薯蕷寒而能補,世或用之,惟竹瀝因大寒置疑。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氣言,幸相與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筍自幼至老者,可無一人因筍寒而有病,瀝即筍之液也,況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3.《丹溪心法》:竹瀝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經(jīng)絡。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yǎng)血。痰(坪井《竹類圖譜》),黃苦竹。稈高5-10米,主稈及枝條呈金黃色。稈環(huán)較籜環(huán)微突起。主稈節(jié)間之背部常有縱長綠線1-2條;籜鞘黃色,并有綠色縱紋及少數(shù)淡棕色斑點,無毛;籜耳及鞘口無?毛,或僅有退化之籜耳;籜舌長約2.5mm,無毛,邊緣微有不規(guī)則的缺刻,稍呈流蘇狀;籜葉細長,帶狀,長約4.5cm,寬5mm,除最下1枚稈籜外,所有各籜葉均有小橫脈而呈方格狀,在中脈地位常有1淡綠色之縱紋。枝條每節(jié)2枚,小枝端生葉2-3枚;葉耳有白色剛毛;葉舌甚突起;葉柄長約3m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5-12.5cm,寬8-17mm,先端漸尖,基部微圓,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色較淡,微粗糙,沿中脈以及向其基部密生微毛或甚粗糙,邊緣之一側有小鋸齒。筍期4-5月。多栽培于庭園。分布長江流域以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篦梳劍拼音注音Bì Shū Jiàn別名閂門草、矛葉蹄蓋蕨、小石劍、蛇輪草來源蕨類蹄蓋蕨科矛葉蹄蓋蕨Diplazium lanceum (Thunb.) Presl,以全草、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區(qū)。性味甘、辛......
  • 拼音注音Bì Chǐ Hāo別名惡臭蒿、粘蒿、籽蒿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始載于《內(nèi)蒙古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
  • 拼音注音Bèi Huā Chuānɡ別名獨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銅錢草、石莧菜、阿飛虻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lea peltata Hance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achiaria villosa(Lam.)A.Camus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資源分布......
  • 拼音注音Bā Máo別名竿青、竿芒。出處本品《綱目》始載之,在“白茅”條下云:“芭茅叢生,葉大如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庇衷疲骸拔逶鲁槎糖o,開花如芒也?!彼瞿吮痉N,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種。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莖。拉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