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皂莢葉

    《中藥大辭典》:皂莢葉拼音注音Zào Jiá Yè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豆科植物皂莢葉片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皂莢"條。

    化學(xué)成分

    同屬植物山皂莢的葉含少量生物堿三刺皂莢堿,即3-(3-甲基-2-丁烯基)腺嘌呤。

    功能主治

    洗風(fēng)瘡。渫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皂莢葉拼音注音Zào Jiá Yè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Honeylocust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im.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G.horrida Willd.]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邊、溝旁、住宅附近。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以及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1.皂莢 喬木,高達(dá)15cm。刺粗壯,通常分枝,長可達(dá)16cm,圓柱形。小枝無毛。一回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12-18cm;小葉6-14片,長卵形、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cm,寬1.5-3.5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斜圓形或斜楔形,邊緣有細(xì)鋸齒,無毛?;s性,排成腋生的總狀花序;花萼鐘狀,有4枚披針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條形,沿縫線有毛。莢果條形,不扭轉(zhuǎn),長12-30,寬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ㄆ?-5月,果期9-10月。

    化學(xué)成分

    葉含黃酮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葒草素(orien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解毒;生發(fā)。主風(fēng)熱瘡癬;毛發(fā)不生

    用法用量

    外用:10-20g,煎水洗。

    臨床應(yīng)用

    洗風(fēng)瘡。渫用。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ěnɡ Cǎo別名癆傷藥、冷水七、冷水丹、紅冷草。來源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細(xì)柄鳳仙花的根及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atiens leptocaulon Hook.f.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根及根莖,洗凈,鮮用......
  • 別名酸胖、哈爾馬格、唐古特白刺來源蒺藜科白刺屬植物甘青白刺N(yùn)itraria tangutorum Bor.以果實入藥。秋季果實成熟采收,曬干。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感冒,......
  • 《中藥大辭典》: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別名白花刺(《貴州草藥》),苦刺花(《文山中草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河南、山西、河......
  • 《中藥大辭典》:白刺花葉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 Yè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葉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刺花“條?;瘜W(xué)成分葉含香葉木甙。性味《貴州草藥》:“苦,平。“功能主治《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治毒腫。“用法用量外......
  • 《中國藥典》: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別名鵝管白前、竹葉白前英文名RHIZOMA CYNANCHI STAUNTONII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