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前

    《中國藥典》: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別名

    鵝管白前、竹葉白前

    英文名RHIZOMA CYNANCHI STAUNTONII來源

    本品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l.或芫花葉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 (Decne.) Hand.-Mazz.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性狀

    柳葉白前: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分枝,稍彎曲,長4~15cm,直徑1.5~4mm。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1.5~4.5cm,頂端有殘莖。質(zhì)脆,斷面中空。節(jié)處簇生纖細彎曲的根,長可達10cm,直徑不及1mm,有多次分枝呈毛須狀,常盤曲成團。氣微,味微甜。

    芫花葉白前:根莖較短小或略呈塊狀;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節(jié)間長1~2cm。質(zhì)較硬。根稍彎曲,直徑約1mm,分枝少。

    炮制

    白前: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段,干燥。蜜白前:取凈白前,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鑒別

    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加熱回流1 小時,濾過。取濾液1ml,蒸干,殘渣加醋酐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柳葉白前顯紅紫色,放置后變?yōu)槲劬G色;芫花葉白前顯棕紅色,放置后不變色。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性味

    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

    降氣,消痰,止咳。用于肺氣壅實,咳嗽痰多,胸滿喘急。

    用法用量

    3~9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別名

    石藍、嗽藥(《唐本草》)。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芫花葉白前根莖。8月挖根,或拔起全株,割去地上部分,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①柳葉白前,又名:水楊柳、大鶴瓢、水柳。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匍匐。莖直立,單一,下部木質(zhì)化。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3~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反卷;下部的葉較短而寬;頂端的葉漸短而狹。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8~15毫米,中部以上著生多數(shù)小苞片;花萼綠色,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花冠紫色,5深裂,裂片線形,長約5毫米,基部短筒狀;副花冠5,上部圍繞于蕊柱頂端,較蕊柱短;雄蕊5,與雌蕊合成蕊柱,花藥2室;雌蕊1,子房上位,2心皮幾乎分離,花柱2,在頂端連合成一平盤狀的柱頭。蓇葖果角狀,長約7厘米。種子多數(shù),頂端具白色細絨毛?;ㄆ?月。果期10月。

    生長于溪灘、江邊砂磧之上或山谷中陰濕處。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貴州、云南、四川等地。

    ②蕪花葉白前,又名:溪瓢羹、消結(jié)草、烏梗仔。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根莖匍匐,節(jié)上簇生多數(shù)須根。莖直立,幼枝被棕色毛茸,老枝往往殘留一部分毛茸。葉對生,幾無柄;葉片橢圓形,長2.5~5厘米,寬0.8~1.5厘米,先端圓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聚傘狀花序腋生;花萼黃綠色,近于全裂,裂片卵形;花冠黃白色,深5裂,裂片卵圓形;副花冠5,黃綠色,肉質(zhì)瘤狀,上部圍繞于蕊柱頂端,與蕊柱幾等長;雄蕊5,藥覆蓋蕊柱先端;子房上位,由2個幾乎分離的心皮組成,兩花柱頂端連合而成肥厚平盤狀柱頭。蓇葖果1~2個,狹長卵形,長約4.5厘米。種子多數(shù),頂端具白色細絨毛。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huán)境及分布與柳葉白前同。兩者常群生一起。

    性狀

    ①柳葉白前

    又名:鶴管白前。為干燥的根莖及根,彎曲扭轉(zhuǎn)而成團狀。根莖呈管狀,細長有節(jié),略彎曲,長約4~15厘米,直徑1.5~5毫米,表面淺黃色至黃棕色,有細縱皺紋,節(jié)部膨大,常有分歧,并密生須根,頂端常殘留灰綠色或紫棕色的地上莖;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類圓形,中空或有膜質(zhì)的髓。根細長彎曲,長約1~10厘米,多數(shù)呈毛須狀,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細繳皺,并具多數(shù)小須根。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擴大鏡下可見中心木部。氣微弱,味甜。

    ②芫花葉白前

    干燥的根及根莖,形狀與柳葉白前相似,但根莖及地上莖節(jié)部的芽對生而顯著;根較長而粗,長約5~20厘米,直徑約0.5~1毫米;色亦較淺,常為灰黃色。氣微弱,味微甜。

    以上兩種,均以根莖粗、須根長、無泥土及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浙江、安徽,此外,江蘇、湖北、江西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

    含三萜皂甙、海罌栗甙元A、B(glaucogenin A,B)、海罌粟甙A(glaucoside A)及海罌粟甙元C- 黃花夾竹桃單糖甙(glaucogenin- C-mono- D-theve-toside)等。芫花葉白前含三萜皂甙。

    炮制

    白前:揀去雜質(zhì),洗凈泥土,稍浸泡后撈出,潤透,切段,曬干。蜜白前:取白前片用煉蜜加水適量拌勻,文火炒至蜜汁全部吸干,呈老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白前片100斤,用煉蜜25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前,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時后漉出,去頭須了,焙干。任入藥中用。"

    歸經(jīng)

    入肺經(jīng)。

    ①《綱目》:"手太陰。"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jīng)。"

    性味

    辛甘,微溫。

    ①《別錄》:"味甘,微溫,無毒。"

    ②《藥性論》:"味辛。"

    ③《藥材資料匯編》:"味苦,微辛。"

    注意

    《本草經(jīng)疏》:"凡咳逆上氣,咳嗽氣逆,由于氣虛氣不歸元,而不由于肺氣因邪客壅實者,禁用。"

    功能主治

    瀉肺降氣,下痰止嗽。治肺實喘滿,咳嗽,多痰,胃脘疼痛。

    ①《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②《唐本草》:"主上氣沖喉中,呼吸欲絕。"

    ③《日華子本草》:"洽賁豚腎氣,肺氣煩悶及上氣。"

    ④《綱目》:"降氣下痰。"

    ⑤《本草備要》:"瀉肺。"

    ⑥《福建中草藥》:"行氣消積,健脾和胃。"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

    復(fù)方

    ①治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聲,不得眠:白前,搗為末,溫酒調(diào)二錢匕,服。(《梅師集驗方》)

    ②治久嗽兼唾血:白前三兩,桑白皮、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頓服。若重者,十數(shù)劑。忌豬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③治胃脘痛,虛熱痛:白前和重陽木根各五錢。水煎服。

    ④治瘧母(脾腫大):白前五錢。水煎服。

    ⑤治小兒疳積:白前、重陽木或兗州卷柏全草各三錢。水燉服。

    ⑥治跌打脅痛:白前五錢,香附三錢,青皮一錢。水煎服。(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別名

    石藍、嗽藥、柳葉白前、水楊柳、大鶴瓢、水柳、芫花葉白前、溪瓢羹、消結(jié)草、烏梗仔、蜜白前、炒白前、鵝管白前

    英文名Willowleaf Swallowwort Rhizome, Glaucescent Swallowwort Rhizome, Rhizome of Willowleaf Swallowwort, Rhizome of Glaucescent Swallowwort出處

    出自1.《別錄》。

    2.陶弘景:白前,出近道。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氣嗽方多用之。

    3.《唐本草》:白前,葉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許,生洲渚沙磧之上。根白,長于細辛,味甘。俗以酒漬服,主上氣。不生近道。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

    4.《開寶本草》:別本注云,(白前)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根似牛膝、白薇。

    5.《本草圖經(jīng)》:白前,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或芫花葉白前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ynanchum stauntoni(Decne.) Schltr. Ex Levl.[pcntasacme stauntonii Deone]2.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 Hand. Mazz.[pentasachme glaucescens Deone]

    采收和儲藏:栽后第2年秋后挖取全株,將根及根莖采下,洗凈,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柳葉白前生長于溪灘、江邊砂磧處,以至半浸于水中。

    2.芫花葉白前生長環(huán)境及分布與柳葉白前同。兩者常群生一起。

    資源分布:1.柳葉白前分布于江蘇、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2.芫花葉白前分布與柳葉白前相同。

    原形態(tài)

    1.多年生直立半灌木,高0.5-1cm。根莖橫生或斜生,空如鵝管狀,系極發(fā)達,根多而細,呈須狀,黃白色或略帶紅棕。莖圓柱形,表面灰綠色,有細棱。葉對生,具短柄;葉片紙質(zhì),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12cm,寬0.3-1.4cm,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全緣,中脈在葉背明顯,側(cè)脈約6對。傘形聚傘花序腋生,有3-8朵,小苞片多數(shù);花萼5深裂,內(nèi)面基部腺體不多;花冠輻狀,5深裂,裂片線形,紫紅色,內(nèi)面具長柔毛;副花冠裂征盾狀,肥厚,較花藥為短;雄蕊5,與雌蕊合生成蕊柱,花藥2室每室具一淡黃色下垂的花粉塊;柱頭微突,包在花藥的薄膜內(nèi)。蓇葖果單生,窄長披針形,長達9cm。種子披針形,黃棕色。先端具白色絲狀絹毛。花期5-8月,果期9-10月。

    2.芫花葉白前 本種與柳葉白前的區(qū)別點為:莖具2列柔毛。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略鈍,狀如芫花葉,長3-5cm,寬1-1.5cm,近于無柄?;ㄝ^大,花冠黃白色。

    栽培

    生物學(xué)物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忌干燥,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的腐殖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或分根繁殖。種子繁殖:春季2月、3月播種育苗,4月底或5月初苗高15cm左右即可移栽。分根繁殖:宜在春季3月、4月進行,每株根莖應(yīng)帶有芽1-2個,穴栽,每穴1株,覆土壓實。

    田間管理 生長期應(yīng)注意除草、澆水。苗高30cm左右,追肥1次。

    性狀

    性狀鑒別 (1)柳葉白前根莖圓柱形,有分枝,長4-14cm,直徑2-4mm;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具細縱皺紋,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1.5-4cm,頂端有數(shù)個殘莖;質(zhì)脆易斷,斷面中空或有膜質(zhì)髓。根纖細而彎曲,簇生于節(jié)處,長工3-10cm,直徑不及1mm,多次分枝成毛須狀,常盤結(jié)成團;質(zhì)脆,斷面白色。氣微味苦。

    (2)芫花葉白前 根莖較短?。槐砻婊揖G色或淡黃色,節(jié)間長1-2cm;質(zhì)較硬,折斷面空腔較小。須根稍粗長,長5-15cm,直徑約1mm,分枝較小;質(zhì)脆,易折斷。以根莖粗壯、須根長者為佳。

    顯微鑒別(1)柳葉白前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側(cè)壁增厚。下皮為1列較小的細胞。皮層有乳波士頓管。有時可見中柱鞘纖維繼續(xù)排列成環(huán),前有單個或成群的石細胞。維管束雙韌型,木質(zhì)部導(dǎo)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均木化。髓多成空腔。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虿菟徕}簇晶。根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側(cè)壁增厚。皮層出不窮薄壁細胞含淀粉或草酸鈣簇晶。內(nèi)皮層氏明顯。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韌皮部狹窄,木質(zhì)部二原型。

    (2)芫花葉白前 根莖皮層沒有乳汁管,其余與柳葉白前相似。

    化學(xué)成分

    柳葉白前根莖中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高級脂肪酸和華北白前醇(hancokind)[1]2.芫花葉白前根中含有白前皂甙(glaucoside)A,B,C,D,E[2],F,G[3],H,I,J[4],K[5],白前皂甙式(glaucogenin)A和B,白前皂甙式C單-D-黃花夾竹桃糖甙(glaucogenin C-mono-D-thevetlside)[6],白前新皂甙(neoglaucoside)A和B[5]及白前二糖(glaucobiose)[7]。

    藥理作用

    皂甙有祛痰作用。

    炮制

    1.白前:揀去雜質(zhì),洗凈泥土,稍浸泡后撈出,潤透,切段,曬干。

    2.炒白前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微焦,取出放涼。炒后偏于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多用于寒痰或痰濕、咳喘。

    3.密白前現(xiàn)行,取煉密用適量開水稀釋,加入白前段拌勻,悶潤后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白前段100kg,用煉密25kg。密炙后可緩和對胃的剌激性,增強潤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肺虛咳嗽。飲片性狀:白前參見“藥材鑒別”項。炒白前形如白前,表面老黃色。密白前表面金黃色,略帶粘性,味甜。貯干燥容器內(nèi),炒白前、密白前密閉,置陰涼干燥外。

    鑒別

    (1)柳葉白前 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加熱回流1h,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fā)皿內(nèi)蒸干,殘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再加濃硫酸1滴,顯紅紫色,放置后變?yōu)槲劬G色。

    (2)芫花葉白前 試驗方法同柳葉白前。加濃硫酸后顯棕紅色,放置后不變色。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辛甘;微溫;無毒

    注意

    《本草經(jīng)疏》:凡咳逆上氣,咳嗽氣逆,由于氣虛氣不歸元,而不由于肺氣因邪客壅實者,禁用。

    功能主治

    瀉肺降氣;下痰止嗽。主主冶肺氣壅實之咳嗽痰多;氣逆喘促;胃脘疼痛;兒疳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復(fù)方

    地骨皮湯《圣濟總錄》;白前湯《千金方》;前胡湯《圣濟總錄》;防已湯《圣濟總錄》;款肺病湯《圣濟總錄》;貝母煎《圣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

    2.《綱目》:白前,長于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若虛而長哽氣者不可用。張仲景治嗽而脈沉者,澤漆湯中亦用之。

    3.《本草經(jīng)疏》:白前,肺家之要藥。甘能緩,辛能散,溫能下,以其長于下氣,故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二病皆氣升、氣逆,痰隨氣壅所致,氣降則痰自降,能降氣則病本立拔矣。白前性溫,走散下氣,性無補益。深師方中所主久咳上氣,體腫短氣,脹滿,當是有停飲、水濕、濕痰之病,乃可用之,病不由于此者,不得輕施。

    4.《本經(jīng)逢原》:白前,較白薇稍溫,較細辛稍平。專搜肺竅中風(fēng)水,非若白薇之咸寒,專泄肺、胃之燥熱,亦不似細辛之辛竄,能治腎、肝之沉寒也。

    5.《本草正義》:白前,專主肺家,為治咳嗽降氣之要藥?!秳e錄》謂其微溫,以其主治寒嗽,則能疏散寒邪,其性質(zhì)必含溫養(yǎng)之氣也。然白前治嗽,亦不專于寒嗽一面,即痰火氣壅,上逆咳嗽,亦能定之,則又有似乎寒降,是以蘇恭竟作微寒。然其所以能止嗽者,則在于平逆順氣,使膈下之濁氣不上凌而犯肺金,斯肺氣得順其清肅之性,而咳自除,此以靜肅為用,必不可遽謂其溫。且古今主治,恒用之于火氣逆升之癥,無不應(yīng)手,自當以蘇恭微寒之說為長。且寒邪寒飲之咳,辛溫開肺,別有專司,固非白前之長技,特微寒順氣,非如沙參、知母之寒涼直折,亦非如桑根皮、枇杷葉之清降遏抑,故為定咳止嗽之主藥,而絕無流弊。雖不見于《本經(jīng)》,而《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甚至稱其治呼吸欲絕,可見其清肅肺家,功效卓絕。白前順氣,清肅肺金,是其全體大用,此外別無效力。而《日華子本草》且稱其治奔豚腎氣,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廣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墜直降,腎氣之治,失其旨矣。

    6.《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7.《唐本草》:主上氣沖喉中,呼吸欲絕。

    8.《本草備要》:瀉肺。

    9.《福建中草藥》:行氣消積,健脾和胃。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別名山葡萄來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區(q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利小便。主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用法用量鮮根4兩,水煎或泡酒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中藥大辭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別名茨(《詩經(jīng)》),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jīng)》),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
  •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別名鐵海棠、番鬼刺、萬年刺、虎刺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鐵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莖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貴州。原形態(tài)多年生肉......
  • 拼音注音Cì Liǎo別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鉆、貓舌草、紅火老鴉酸草來源蓼科蓼屬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除去泥土?xí)窀?。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