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豬毛蕨

    《中藥大辭典》:豬毛蕨拼音注音Zhū Máo Jué別名

    綠爬山虎、大蕨菜、青竹標(biāo)(《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云高中草藥選》

    來源

    為水龍骨科光亮密網(wǎng)蕨根莖。全年可采。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溪邊、巖石上及林中陰濕處。分布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

    光亮密網(wǎng)蕨,又名:光亮費(fèi)蕨。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莖粗,橫走,被鱗片;鱗片大,卵圓形,褐色,邊緣不整齊。葉疏生;葉柄長30~40厘米,基部有關(guān)節(jié);葉片近革質(zhì),和葉柄近等長,寬20~30厘米,矩圓形或矩圓披針形,單數(shù)羽狀;羽片披針形,寬2~3厘米,漸尖頭,基部楔形,近無柄,或上部的稍下延,全緣,有軟骨質(zhì)的狹邊;側(cè)脈不明顯,小脈網(wǎng)狀。孢子囊群圓形,稍近主脈,兩側(cè)各1行。

    性狀

    干燥根莖圓柱形,長約13厘米,常有趾狀分歧。表面灰棕色,有多數(shù)須根痕或淺棕色鱗片。質(zhì)堅(jiān)硬,折斷面略平坦,灰白色,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并有眾多棕色小點(diǎn)。氣微弱,味微澀。本品在廣西作骨碎補(bǔ)用。

    性味

    《云南中草藥選》:"澀,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云南中草藥選》:"活血,止痛,接骨,消腫。治跌打損傷,骨折。"

    ②《廣西藥植名錄》:"補(bǔ)腎,壯筋骨。治腰腿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外用:研末調(diào)酒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豬毛蕨拼音注音Zhū Máo Jué別名

    綠爬山虎、大蕨菜、青竹標(biāo)、骨碎補(bǔ)、爬巖龍、爬山虎、土元參、指掌蕨、青碎補(bǔ)、青飛龍、石生姜

    英文名Lucid Phymatodes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光亮瘤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hymatodes cuspidata(D.Don)Alston[Polypodium cuspidatum D.Don;Phymatodes lucida(Roxb.)Ching]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挖取,除去須根,鮮用或曬干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1500m的疏林下向陽的石灰?guī)r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貴州、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60-100cm。根莖肉質(zhì),橫生,粗約1cm,與葉柄基部被褐色、卵圓形、邊緣不整齊的大鱗片。葉遠(yuǎn)生;葉柄長30-40cm,淡棕色,基中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根莖;葉片近革質(zhì),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0-60cm,寬20-30cm,單數(shù)一回羽狀;羽片2-20對,披針形,上部的互生,下部的對生,斜展,寬2-3cm,近于無柄;先端的披針形,長15-25cm,寬2-3cm,漸尖頭,先端長尾狀,基部楔形而稍下延,全緣,有軟骨質(zhì)邊;葉脈不明顯,小脈網(wǎng)狀,內(nèi)藏小脈分叉而先端呈棒狀。孢子囊群圓形,在中脈兩側(cè)各成1行。

    性狀

    干燥根莖圓柱形,長約13cm,常有階狀分歧。表面灰棕色,有多數(shù)須根痕或淺棕色鱗片。質(zhì)堅(jiān)硬,折斷面略平坦,灰白色,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并有眾多棕色小點(diǎn)。氣微弱,味微澀。本品在廣西作骨碎補(bǔ)用。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辛;澀;溫;有小毒

    注意

    忌吃酸、蘿卜等食物。

    功能主治

    活血消腫;續(xù)骨。主無名腫毒;小兒疳積;跌打損傷;骨折;腰腿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9g,大劑量可用至15g。外用:適量,研未酒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云南中草藥選》:活血,止痛,接骨,消腫。治跌打損傷,骨折。

    2.《廣西藥植名錄》:補(bǔ)腎,壯筋骨。治腰腿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功能主治治月經(jīng)過多。用法用量刺玫花3~6朵,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英文名Flower......
  • 別名乳蠶、小刺瓜、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Cyathella corymbosa (Wight) Tsiang et Zhang],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平......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zhì),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xì)柔毛。葉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別名山石榴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峨眉薔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藥。果成熟時(shí)采,去果柄及宿萼,曬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