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飴糖

    《全國中草藥匯編》:飴糖拼音注音Yí Tánɡ別名

    麥芽糖

    來源

    加工品。將米或其他淀粉物質,經(jīng)過浸漬蒸熟后,加入麥芽,使其發(fā)酵,再加水煎熬,溶出所有糖分,濾除渣質,濃縮,即成飴糖

    本品有軟硬之分,藥用以軟飴糖為佳。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潤肺止咳。主治脾胃虛弱,干性咳嗽,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

    1~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飴糖拼音注音Yí Tánɡ別名

    餳(《方言》),膠飴(陶弘景),餳糖(孟詵),軟糖(《蜀本草》)。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米、大麥、小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jīng)發(fā)酵糖化制成的糖類食品。

    性狀

    飴糖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大;硬者系軟飴糖經(jīng)攪拌,混入空氣后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餅。味甘,藥用以秋飴糖為佳。

    歸經(jīng)

    入脾、胃、肺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jīng)。"

    ③《本草匯言》:"入足陽明、太陰經(jīng)氣分。"

    性味

    甘,溫。

    ①《別錄》:"味甘,微溫。"

    ②《本草蒙筌》:"味甘苦。"

    ③《綱目》:"甘,大溫,無毒。"

    注意

    濕熱內郁,中滿吐逆忌服。

    ①《品匯精要》:"中滿不宜用,嘔家勿用。"

    ②《綱目》:"秘結、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功能主治

    緩中,補虛,生津,潤燥。治勞倦傷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①《別錄》:"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②《千金·食治》:"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除唾血,卻咳嗽。"

    ③孟詵:"補虛止渴,健脾胃氣,去留血,補中。"

    ④《日華子本草》:"益氣力,消痰止嗽,并潤五臟。"

    ⑤《圣惠方》:"解烏頭、天雄、附子毒。"

    ⑥《本草蒙筌》:"和脾,潤肺,止渴,消痰。治喉骾魚骨,療誤吞錢環(huán)。"

    ⑦《本草匯言》:"治中焦營氣暴傷,眩暈,消渴,消中,怔忡煩亂。"

    ⑨《長沙藥解》:"補脾精,化胃氣,生津,養(yǎng)血,緩里急,止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烊化沖入湯藥中,1~2兩;熬膏或入丸劑。

    復方

    ①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小建中湯)

    ②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兩,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氣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大建中湯)

    ③治卒得咳嗽:飴糖六兩,干姜六兩(末之),豉二兩。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納飴糖,消,納干姜,分為三服。(《補缺肘后方》)

    ④治傷寒大毒嗽:怡糖于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頓服之。(《食療本草》)

    ⑤治咸哮喘嗽:膠飴拌輕粉,熬焦為丸,噙化。(《本經(jīng)逢原》)

    ⑥治大人小兒頓咳不止:白蘿卜搗汁一碗,飴糖五錢。蒸化,乘熱緩緩呷之。(《本草匯言》)

    ⑦治大便干結不通:飴糖拈成指頭大,用香油涂拌綠礬末,塞谷道內。(《本草匯言》)

    ⑧治胎墜不安:飴糖五錢,以砂仁泡湯化服。(《本草匯言》)

    ⑨治諸魚骨哽在喉中:飴糖不拘多少,為丸如雞子黃大,吞之,又漸作大丸,再吞。(《圣濟總錄》飴糖丸)

    ⑩治誤吞銀環(huán)及釵者:飴糖一斤,一頓漸漸食盡,多食之。(《古今錄驗方》)

    ⑾治誤吞稻芒:白餳頻食。(《簡便單方》)

    ⑿服藥過劑悶亂者:飴糖食之。(《千金方》)

    各家論述

    ①《注解傷寒論》:"《內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甘草之甘以緩中也。"

    ②《綱目》:"甘屬土,腎病毋多食甘。甘傷腎,腎痛而齒落,皆指此類也。"

    ③《本草經(jīng)疏》:"飴糖,甘入脾,而米麥皆養(yǎng)脾胃之物,故主補虛乏,仲景建中湯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則發(fā)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則吐血,甘能緩火之標,則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④《藥征續(xù)編》:"膠飴之功,蓋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颊餍〗ㄖ袦C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婦人腹中痛。大建中湯證曰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黃芪建中湯證曰里急。依此三方,則膠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豈非里急矣乎。"

    ⑤《本經(jīng)疏證》:"人身一天地也,噓故納新,環(huán)周不休,氣之道也;十二經(jīng)脈,十五大絡,血之道也。其資皆稟于脾,則虛乏者,不可謂非脾氣不給矣。脾氣不給,參、芪、術、草皆能資助之,此獨何借于飴糖?夫《別錄》補虛乏巳下,遂繼之以止渴、去血。則芪、術者,皆與渴無干,且術能去濕,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內,參、草能充內,且滋燥矣,又與血無干,以是見此虛此乏,斷非參、芪、術、草所能補矣。雖然,虛乏而氣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當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飴糖,多在建中湯,建中湯證多有腹痛,此血當行不行之驗也。是故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當行不行為腹痛者耳。故《傷寒》、《金匱》用建中處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飴糖拼音注音Yí Tánɡ別名

    餳、膠飴、軟糖、餳糖、糖稀

    英文名Malt Sugar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1.陶弘景:方家用飴糖,乃云膠飴,皆是濕糖如厚蜜者,建中湯中多用之。其凝強及牽白者不入藥。今酒用曲,糖用蘗,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糖當以和潤為優(yōu),酒以醺亂為劣。

    2.《蜀本草》:《圖經(jīng)》云,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場。粳米、粟米、大麻、白術、黃精、枳椇子等,并堪作之,惟以糯米作者入藥。

    3.《本草綱目》:按劉熙《釋名》云,餹之清者曰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用高梁、米、大麥、小麥、粟玉米等含淀粉質的糧食為原料,經(jīng)發(fā)酵糖化制成的食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ccharum Granorum,Saccharum Granorum, Glucidtemns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飴糖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大;硬者系軟飴糖經(jīng)攪拌,混入空氣后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餅。

    性狀

    味甘,藥用以軟飴精為佳。本品以淺黃、質粘稠、味甘無雜味,為上品,干硬名餳,不堪入藥。

    化學成分

    含麥芽糖89.5%,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2.維生素C及煙酸等。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麥芽糖的一般作用,臨床觀察有滋養(yǎng)、止咳、止腹絞痛作用。

    炮制

    本品通常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入麥芽,攪合均勻,微火煎熬而成。

    歸經(jīng)

    脾;胃;肺經(jīng)

    性味

    甘;溫

    注意

    濕熱內郁,中滿吐逆忌服。

    功能主治

    緩中;補虛;生津;潤燥。主勞倦傷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烊化沖入湯藥中,30-60g;熬膏或入丸劑。

    各家論述

    1.《注解傷寒論》:《內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甘草之甘以緩中也。

    2.《本草綱目》:甘屬土,腎病毋多食甘。甘傷腎,腎痛而齒落,皆指此類也。

    3.《本草經(jīng)疏》:飴糖,甘入脾,而米麥皆養(yǎng)脾胃之物,故主補虛乏,仲景建中湯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則發(fā)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則吐血,甘能緩火之際,則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4.《藥征續(xù)編》:膠飴之功,蓋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颊餍〗ㄖ袦C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婦人腹中痛。大建中湯證曰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黃芪建中湯證曰里急。依此三方,則膠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豈非里急矣乎。

    5.《本經(jīng)疏證》:人身一天地也,噓故納新,環(huán)周不休,氣之道也;十二經(jīng)脈、十五大絡,血之道也。其資皆稟于脾,則虛乏者,不可謂非脾氣不給矣。脾氣不給,參、芪、術。草皆能資助之,此獨何借于飴糖?夫《別錄》補虛乏已下,遂繼之以止渴、去血。則芪、術者,皆與渴無干,且術能去濕,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內,參、草能充內,且滋燥矣,又與血無干,以是見此虛此乏,斷非參、芪、術、草所能補矣。雖然,虛乏而氣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當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飴糖,多在建中湯,建中湯證多有腹痛,此血當行不行之驗也。是故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當行不行為腹痛者耳。故《傷寒》、《金匱》用建中處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6.《名醫(yī)別錄》: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7.《千金·食治》: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除唾血,卻咳嗽。

    8.盂詵:補虛止渴,健脾胃氣,去留血,補中。

    9.《日華子本草》:益氣力,消痰止嗽,并潤五臟。

    10.《圣惠方》:解烏頭、天雄、附子毒。

    11.《本草蒙筌》:和脾,潤肺,止渴,消痰,治喉鯁魚骨,療誤吞錢環(huán)。

    12.《本草匯言》:治中焦營氣暴傷,眩暈,消渴,消中,怔忡煩亂。

    13.《長沙藥解》:補脾精,化胃氣,生津,養(yǎng)血,緩里急,止腹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木拼音注音Bān Jiū Mù別名斑鳩菊、白花毛桃來源菊科斑鳩菊屬植物茄葉斑鳩菊Vernonia solanifolia Benth.,以根和葉入藥。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洗凈切片曬干;葉秋季采。性味甘、苦,涼。功能主......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菊別名豆腐渣樹、聾耳朵樹、雞菊花來源菊科斑鳩菊Vernonia esculenta Hemsl.[V. papillosa Franch.],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四川、云南、貴州。性味甘、澀,溫。功能主治消炎,解毒。主......
  • 別名暴馬子皮、白丁香、棒棒木、荷花丁香。英文名Syringae Cortex藥用部位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e (Blume.)Hara var.mandshurica (Maxim.)Hara的樹皮。植物形態(tài)灌......
  • 《全國中草藥匯編》:暴馬子拼音注音Bào Mǎ Zǐ別名荷花丁香、白丁香來源木犀科丁香屬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mandshurica (Maxim.) Hara ,以樹干及枝條......
  • 《中藥大辭典》:杯莧拼音注音Bēi Xiàn別名蛇見怕(《海南植物志》),鏡而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