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野罌粟

    《中藥大辭典》:野罌粟拼音注音Yě Yīnɡ Sù別名

    山大煙、山罌粟、毛罌粟、野大煙(《吉林中草藥》),山米殼(《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出處

    《寧夏中草藥手冊(cè)》

    來源

    為罌粟科植物野罌粟果實(shí)、果殼帶花的全草。夏、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高燥地帶。分布東北、山西、寧夏、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有硬伏毛,折斷有白漿?;~叢生,長(zhǎng)卵圓形,羽狀深裂,裂片再作不等淺裂;具長(zhǎng)柄。花莖直立,由基部生出,細(xì)瘦,遠(yuǎn)較葉為長(zhǎng);花單一,頂生;花瓣4,倒卵形,波狀,內(nèi)輪2個(gè)較小,橙黃色或黃色。蒴果矩圓形或倒卵狀球形,長(zhǎng)約18毫米,頂部有蓋,常密生硬毛。

    性味

    ①《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cè)》:"酸微苦澀。"

    ②《新疆中草藥手冊(cè)》:"性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

    ①《青林中草藥》:"澀腸止痛,解毒。治腸炎,痢疾。"

    ②《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cè)》:"鎮(zhèn)痛,止咳,定喘,止瀉。治神經(jīng)性頭痛,偏頭痛,久咳,喘息,瀉痢,便血,遺精,月經(jīng)痛,白帶,脫肛,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罌粟拼音注音Yě Yīnɡ Sù別名

    山大煙、山罌粟、毛罌粟、野大煙、山米殼、麗春花。

    英文名Field opium poppy, fruit of Nakedcaule poppy出處

    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c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野罌粟、黑水野罌和海罌粟的果實(shí)、果殼或帶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Papaver nudicaule L.2.Papaver nudicaule L.subsp.Amurense N.A.Busch[P.anomalum Fedde]3.Glaueium squamigerum Kar.et Kir.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高燥地帶。

    2.生于山野、路旁、石礫地或河岸沙地。

    3.生于沙礫石堆或干燥山坡。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山西、寧夏、新疆等地。

    2.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等地。

    3.分布于新疆。

    原形態(tài)

    1.野罌粟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被硬毛,折斷有白漿。根長(zhǎng)錐形,根莖短,具多數(shù)葉柄殘基?;~叢生;具長(zhǎng)柄,長(zhǎng)約5cm;葉片長(zhǎng)卵圓形,羽狀深裂,裂片再作不等淺裂,兩面被硬伏毛?;ㄇo自基部生出,高25-55cm,遠(yuǎn)較葉為長(zhǎng),被伸展或貼伏的硬毛;花單一,頂生;花萼2枚,廣卵形,長(zhǎng)1.5-1.7cm,被棕灰色硬毛;花瓣4,倒卵形,內(nèi)輪2個(gè)較小,橙黃色或黃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絲狀,長(zhǎng)約1cm,花藥長(zhǎng)圓形,黃色,長(zhǎng)約1.5mm;子房倒卵形,被硬毛,柱頭輻射狀,4-9星狀裂。蒴果長(zhǎng)圓形或倒卵狀球形,長(zhǎng)約18mm,頂部有蓋,常密生硬毛。種子細(xì)小,多數(shù)?;ㄆ?-9月,果期7-8月。

    2.野水野罌粟 一年生草本,高約40cm。全株密生硬毛,富含乳汁,折斷有白漿。葉全部基生;有短柄,具伸展的硬毛;葉卵形,羽狀深裂,裂片卵形、長(zhǎng)卵形或披針形,邊緣具同等深度缺刻,兩面有硬毛,質(zhì)稍肥厚?;ù蠖利悾咨?,單生于一長(zhǎng)花葶上;花瓣4枚,廣倒卵形,長(zhǎng)2.5-3.2cm,先端具波狀缺刻;于房倒卵形,柱頭分裂呈輻射狀,8-16裂。雨果卵形,孔裂?;ㄆ?-8月,果期7-8月。

    3.海罌粟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cm。全珠被白色鱗片。葉基生;葉片羽狀深裂,裂片呈齒狀或缺刻,灰藍(lán)色,表面有粉粒。單花頂生,黃色。蒴果長(zhǎng)線形,長(zhǎng)6-14cm,稍彎曲,有疏刺毛。果期6-7月。

    化學(xué)成分

    1.野罌粟全草含黑水罌粟菲酮堿(amuri -ne),黑水罌粟螺酚堿(amuroline),二氫黑水罌粟菲酮堿(amurinine),黃連堿( coptisine),黑水罌粟菲酚堿(nudaurine amurinolⅠ)。果殼中含有隱掌葉防己堿(muramine,cryptopalmatine)?;ㄖ泻袄浰谒兀╪udicaulin)。

    2.黑水罌粟全草含黑水罌粟菲酮堿,黑水罌粟螺酚堿,黑水罌粟螺酮堿(amuronine),黑水罌粟堿(amurensine),隱掌葉防已堿。

    3.海罌粟全草含有α-別隱品堿(α-allocrytopine),原阿片堿(protop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血根堿(sanguinarine),紫勤定(corydine),小檗堿(berberine)和黃連堿(coptisine)。

    歸經(jīng)

    肺;腎;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酸;微苦;澀;涼;有毒

    功能主治

    劍肺止咳;澀腸止瀉;鎮(zhèn)痛。主久咳喘息;瀉?。槐阊?;脫肛;遺精;帶下;頭痛;胃痛;痛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

    各家論述

    1.《吉林中草藥》:澀腸止痛,解毒。治腸炎,痢疾。

    2.《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cè)》:鎮(zhèn)痛,止咳,定喘,止瀉。治神經(jīng)性頭痛,偏頭痛,久咳,喘息,瀉痢,便血,遺精,月經(jīng)痛、白帶,脫肛,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rachiaria villosa(Lam.)A.Camus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資源分布......
  • 拼音注音Bā Máo別名竿青、竿芒。出處本品《綱目》始載之,在“白茅”條下云:“芭茅叢生,葉大如蒲,長(zhǎng)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庇衷疲骸拔逶鲁槎糖o,開花如芒也。”所述乃本種,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種。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莖。拉丁植......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苦蘆骨。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Warb.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
  • 《中藥大辭典》:芭蕉葉拼音注音Bā Jiāo Yè出處《綱目》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葉片,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歸經(jīng)《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jīng)。“性味甘淡,寒。①《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大寒,無毒?!阿凇督鞑菟帯罚骸?.....
  •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別名芭蕉、牙蕉、板蕉來源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莖和花入藥。根及莖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夏秋采花蕾,多鮮用。性味淡,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